《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于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二、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癥
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四、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應用針灸等治法要講究“調氣”,要明了經絡的通路。針刺時的“得氣”和“行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現象的表現。《靈樞?九針十二原》還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要取得療效,針刺時首先要“得氣”,再“行氣”,最后“氣至”,亦即“氣至病所”得氣、行氣、氣至是針刺傳導感應的全過程,是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可見,針刺調整虛實是通過傳導感應而實現的,而針刺感應是在經絡中傳導的。經絡在針或灸的刺激下,可起到雙向調節作用,使之向著有利于機體恢復的方向轉化。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經絡對機體各個系統和器官都能發揮多方面,多環節,多途徑的調整作用。
經絡就像是人體四通八達的網絡,在正常情況下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傳遞信息到人體各部。當發生氣血不和及陰陽失衡等病癥時也是通過經絡將疾病的信息反映出來。針灸等治法是通過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疏通經氣的傳導,使機體陰陽處于平衡狀態。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言:“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
我們常常會被手足各自的三陰三陽的“走勢”弄得很糾結。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于臟腑,外部分布于軀體。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十一經脈為主,其“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后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循行走向是: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經絡的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 經”。
如果說十二正經是長江黃河,奇經八脈就是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這是什么意思呢?十二正經的真氣充足,就會如長江黃河的水量充足般會“溢”到奇經八脈這八個大湖里儲藏起來。大江大河的水量不足,湖泊就不會有足夠的儲水量,大自然如此,人體也如此。如果奇經八脈沒有足夠的真氣,人體可就容易生大病了。奇經八脈如果傷著了,是非常難治的,因為很少有藥物可以直接進入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為什么叫奇經八脈?因為十二正經是手三陰對手三陽,足三陰對足三陽,都是成“對”的,奇經八脈則都是獨立的,所以叫“奇”
任脈,主管全身的陰脈,這條陰脈之海,一般醫書都是這樣描述它的起止路線:“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事實上,能看得到經絡的人會發現,任脈常常是隨著我們的呼氣下降,從兩目到人中到咽喉一路往下到會陰穴,當然,它也可以“倒”過來,從中極(肚臍下約四指處)向會陰下行再上毛際一路往上。這條經脈有三個小周天訓練的大穴:膻中、關元、會陰(即中丹田、下丹田和會陰穴所在區域),這三個大穴如果“通”了,連成一線,小周天就算“通”了一半了。
任脈上還有一個重要“穴位”:人中、肚臍和頤。“人中”,顧名思義,是“人體的中心”,因為它連接著任督二脈,連接人體的陰陽,所以一般急救,人們都懂得掐掐“人中”,暈倒的人就會醒來。古傳中醫有一個急救密法,對剛剛暈死過去的人,往心臟的方向用力揉按魚際(手掌里面,拇指根部至腕關節中那塊肌肉隆起的外側肌群),同時用力掐人中,剛剛暈死過去的人就能活回來。
督脈,總督全身的陽脈。為什么身體前方的任脈反而是“陰”,后背的督脈卻是“陽”呢?用達爾文的猴子變人論來看比較好理解,爬行動物都是背部對著太陽的,正對著太陽的地方,自然是“陽”,正背著太陽的,就是“陰”。當然,達爾文未必正確,大家也可以理解為人在田地里勞動時,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背部正對著太陽,所以脊椎骨的這條經脈——督脈,是全身的“陽脈之海”。醫書一般這樣描述督脈的起止:“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上至風俯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如果小周天“通”了,返觀內察,便可見督脈隨著我們的吸氣上升。于一呼一吸之間,吸氣督脈的真氣由下而上,沿著脊椎骨上行到頭頂,接著往下行至人中,呼氣,人體中氣從人中一路往下一路至會陰。按古傳中醫的說法,督脈上有小周天上的六大穴位:尾閭、命門、大椎、玉枕、百會、上丹田。這六個大穴道如果“通”了,連成一線,就是督脈“通”了。這就是為什么古人管“通”周天叫做“通督”,畢竟督脈上的大穴比任脈多了一倍。《莊子·養生主》中有句話叫“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歷代注釋《莊子》多見亂注一通,其實莊子說的就是這條督脈。有點類似西醫所說的中樞神經。我們從小就知道“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直立行走和能夠用手勞動”,古傳中醫則認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這條督脈是直立的,人體的脊椎骨是直立的,上面左右兩側掛滿了五臟六腑,前后循行著任督二脈,如果能保證真氣在這條督脈上通行無阻,可以直接強腎、補腦,使人得以頤養天年。那么這條督脈確切位置在哪里呢?千古以來很少人說得清楚。甚至那些能“返觀內察”的人,也有不同意見。但總不離脊椎這條人體中樞,我比較認同的督脈位置,是在脊椎骨的骨髓中間那條比頭發還細的“線”——這是普通人的督脈,經絡極敏感的人,督脈相對寬、粗些,而修行有素、精氣很足的人,則更寬大些。
沖脈,是我們五臟六腑十二正經的海,我們的五臟六腑都領授著這條經脈的氣血濡養。返觀內察這條經脈,可見其隨我們的吸氣上升。起于小腹,下出于會陰,向上行于脊椎之內,其外行者經氣沖于足少陰腎經交會,沿腹部兩側,女人到胸部就散開(所以女人胸大與否就看這里真氣是否充足),男人則繼續上行達咽喉,環繞口唇。女人胸部大小、男人胡須多寡,都取決這條經脈!如果女子胸部小,往往會長“胡子”,就是這條沖脈(也叫太沖脈)不夠通暢。
奇經八脈還有五條:
1)陰維脈,隨吸氣上升,起于小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相會與頸部。
2)陽維脈,隨吸氣上升。起于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著足少陽膽經上行髖關節部位,經肋后側,從腋窩后上肩膀,行至前額,再到項后合于督脈。陰陽維兩條經脈負責聯系于調節六條陰經和六條陽經,因而有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
3)陰蹺脈,隨吸氣上升,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內踝的上面,向上直行至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著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的前面,過額部,到目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和陽蹺脈相會合。4)陽蹺脈,隨吸氣上升,起于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沿著股部外側和肋后上肩膀,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角,與陰蹺脈會合。這兩條經脈共同主管眼睛的開合和下肢的運動。所以這兩條經脈如果“通”了,也可以治療失眠和下肢不靈活。
5)帶脈。這條經脈最有特色,其它經脈都是“縱”向的,只有這條帶脈是“橫”的,它的具體位置,差不多就是我們穿褲子系皮帶的那一圈。它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到五樞、帶脈、維道穴,這三個穴位剛好“壓”在膽經上,帶“橫”著繞身一周。起到“約束”全身其它經脈的作用。這條經脈對女子尤其重要,差不多可以說,凡是婦科病,都與任、沖、帶脈有關。古人常用帶脈來調經止帶、疏通肝氣、化解淤積。現代從事中醫、養生的人,提起帶脈,多著墨不多,一言帶過。古傳中醫有專門的密法理“通”這條帶脈,前段時間有網友提到他的小孫子有水疝,敲打帶脈,有利于消除小腹肥肉、防治婦科疾病和治療小兒疝氣。方法很簡單:把皮帶抽了,自然站立,兩手握空心拳,用后溪穴沿著腰帶來回捶打108下。
下面是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
1、督脈
循行:① 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② 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③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④ 上行巔頂,⑤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癥。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2、任脈
循行:① 起于小腹內,下出會陰部,② 向上行于陰毛部,③ 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④ 到達咽喉部,⑤ 上行環繞口唇,⑥ 經過面部,⑦ 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
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3、沖脈
循行:① 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② 向上行于脊柱內,③ 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④ 上達咽喉,⑤ 環繞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4、帶脈
循行:① 起于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② 橫行繞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5、陰維脈
循行:① 起于小腹內側,② 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③ 與足太陰經相合,④ 過胸部,⑤ 與任脈會于頸部。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交會腧穴:筑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6、陽維脈
循行:① 起于足跟外側,② 向上經過外踝,③ 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④ 經脅肋后側,⑤ 從腋后上肩,⑥ 至前額,⑦ 再到項后,合于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7、陰蹻脈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內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內側,④經過陰部,⑤向上沿胸部內側,⑥進入鎖骨上窩,⑦上經人迎的前面,⑧過顴部,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蹻脈相會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陽蹻脈
循行:① 起于足跟外側,② 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后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③ 與足少陽經合于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另外,歷代醫、道兩家,都有丹田位置的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所有的“爭議”都是圍繞著“肚臍”來,不管是“臍下三寸”還是“臍下四指”還是“前三后七”,無不是圍繞肚臍來說事兒,可見肚臍的位置,對醫道兩家都特別重要。其實,宏觀點看,把丹田的位置理解為“肚臍周圍”就行。中醫常教人用艾草熏肚臍,培育壯大丹田之氣,道理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