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中華詩詞》2023第2期 簡論格律思維 孟大川 格律思維是寫作格律詩(本文的格律詩內涵包括詞、聯、賦)必須具備的思考方式,是以平仄、對仗、韻律及固定詞譜等形式和規則要件為信息,在詩詞作者頭腦中存貯、加工以及輸出信息的活動過程。是具有格律詩意識的人腦對格律規則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的自覺的和概括的反映。簡言之,格律思維就是格律詩作者遵從格律規則進行寫作的思考習慣。 如果說,形象思維是文學藝術創作在思想內容上共有的思維屬性。那么,格律思維則是格律詩創作在藝術形式中獨有的思維模式。在這種獨有的別具一格的格律思維形式外觀的“花瓶”中,可以綻放出思想內容更加艷麗的詩詞之花。 格律思維作為近體詩(或稱“舊體詩”)的形式載體,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法律性。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約定俗成的應當普遍遵守的強制性規范體系。“律者,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說文解字》)。言格律詩具有法律性并非夸大其詞。格律詩的規則也是古代文人約定俗成或國家制定(如欽定詞譜)而必須自覺遵守的在詩詞寫作上的法律規范。一個公民,如果不遵守國家法律就叫違法犯罪;一個格律詩人,如果寫作格律詩不遵守平仄、對仗和押韻等等規則,必然或出律或出韻等等,就叫出格,也是違規行為,其詩詞在形式上已經不是格律詩了。俗話說“出格了”“別出格”的“格”就是借用格律規則比喻法律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格律詩的平仄、對仗和押韻等規則,應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文學法制現象。 其二、音律性。所謂音律,百度解釋為音樂的律呂、宮調等。詩歌起源于勞動號子與民歌。詩與歌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古體詩《詩經》《楚辭》這樣詩歌的源頭,都是聲律和協的押韻詩篇。漢樂府始稱“歌詩”,魏晉時方稱“樂府”或“漢樂府”。而唐宋以來的近體詩更是將音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以及強弱節奏等,轉化為“平仄”節奏與古韻節律等。使格律詩(詞、曲、聯、賦)讀起來或唱起來比其他詩歌更加抑揚頓挫,悠揚婉轉。 其三、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規律也叫法則。在格律詩中,嚴格的平仄、對仗、韻律與結構規則,無不體現出漢語語言的客觀規律性。如平仄中的平上去入、高低強弱的對立統一規律,對仗中的上下聯的互相映襯,平仄對立,結構均衡的質量互變規律,特別是律詩結構中忌平頭、擠韻(撞韻、連韻)、合掌等技法,充分體現了格律語言的創新度、豐厚度、多維度的曲徑通幽式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等等。 培養格律思維習慣,對于有志于格律詩的作者而言,其意義在于: 一是可以使格律詩作者駕輕就熟地使用格律語言。歌德說寫詩是“戴著鐐銬舞蹈”。聞一多說:“文學創作應該像是戴著鐐銬跳舞,鐐銬是格律,我們要跟著格律走,卻不受其拘束,要戴著鐐銬舞出自己的舞步。”大師之語十分形象到位,正是因為格律詩十分苛刻的平仄與韻律等規則,使初學者的創作確實像戴著鐐銬在跳舞,極不自由,也使得一些有詩詞天賦的文學愛好者望而卻步,只好長期寫寫打油體或老干體。甚至一些人愛而不得便生恨,由此認為,現代人還寫什么格律詩。實際上,只要認真進行格律思維訓練,便可以跳出這一瓶頸,隨心所欲不逾矩,使自己的格律創作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二是可以使格律詩作者自覺自由地遵守格律規則。一國的公民必須遵守一國的法律制度,一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必須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一項專業或藝術也有其自身的規則與規律可循。不如此,其人者,便無其自由之身。專業或藝術者,便斷難成就出一項專業或藝術。那些打著格律詩牌子而毫不守律者,其詩其詞只能成為笑料,或者說是“掛羊頭賣狗肉”。其實,從詩人是否守律也可折射出詩人的自律意識與品質。可以說,培養格律思維也是在培養守法意識。 三是可以使格律詩作者靈活自如地享受推敲樂趣。其實培養格律思維并不難,是因為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當你在遇到平仄與韻腳難題時,完全可以在文字的寶庫中自由選擇,也可在整個詩句中加以調整。這正如韓愈到底用“推”還是用“敲”月下門一樣,完全可以擇善而從。另外,格律詩規則也不是刻板僵死的,格律不通難以舍愛時允許拗救以至于折腰體等變體的使用。推敲的過程就像下棋博弈一樣,是一種思考與選擇的樂趣享受。即使那些才思敏捷的大家,一氣呵成后的詩詞必然還有許多可推敲的地方。 培養格律思維的路徑可以概括為六個字: 第一、善讀。西漢經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何謂善讀?我認為,一要博覽群書。詩人首先應是雜家,博覽群書必然才思如涌,才思敏捷者在遇到平仄韻律問題時,則可以輕而易舉地多條途徑去選擇詞匯表達其主題。實踐中,一些詩友苦讀苦背唐詩宋詞,但缺乏歷史、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理論知識的積累,寫出來的詩大多缺乏思想的厚度,少些哲思。二要精讀好書。現代信息社會每天海量信息涌入,如果不加選擇地讀書,則浪費你寶貴的時間與生命。因此,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必須選擇性地讀名篇讀經典,讓好詩好詞爛熟于心,力求術業專攻成為專家,從而在平仄格律的桎梏中游刃有余。 第二、多寫。寫詩是一項實踐活動,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有的人飽讀群書,滿腹經綸,但就是懶于動筆,把一肚子知識爛在肚里實在可惜。只有多寫才能養成格律思維習慣,寫多了,平仄規則與詞譜規范也就記在心頭了。一些與今天漢語讀音迥異的平水韻字也會有較深印象。 第三、借智。我們已經生活在現代高科技的時代了,不需要再去死背硬記那些平仄規則與詞譜規范了。如果你不會使用手機電腦智能軟件,那就未能與時俱進、落伍于時代了。手機或電腦上有較多的詩詞檢測工具,有可供選擇的字的組詞,詞的對仗,韻律的選擇,典故的參考等等查詢工具,這些智能工具完全可以更加豐富你的智慧大腦。 作者孟大川,男,1955.10生,四川萬源人,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成都行政學院)法學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副會長,四川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匯圣律師事務所律師。著有《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研究》《魚鳧格律》詩集等。 |
|
來自: 天山一劍圖書館 > 《形象思維與格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