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宇宙探索編輯部》,在著名文藝片導演賈樟柯創辦的平遙電影節獲得了最高獎。 雖然有所謂『科幻』『喜劇』標簽,但從樸素到直白的預告貼片,就一目了然: 灰頭土臉的主演、神經質的臺詞,黑白電視,落后鄉村,紀錄片式濾鏡,別說什么震撼科幻特效,就連21世紀現代化氣息也約等于零,和商業大片元素完全不沾邊。 就是“理想主義文青”們的自我感動與自我表達,各種鏡頭與細節,無數隱喻。 所以,腦波對路的文青和影評家們,當然會為之感動,洋洋灑灑旁引佐證,鋪陳鴻篇,甚至認為是國產科幻版的《唐吉訶德》。 如果觀影者并不是文青,對后現代主義同樣不屑一顧,也缺乏理想主義的自我感動, 哪怕當成一個電影版的《走近科學》,但求“圖一樂”,看這部全程手持攝像、鏡頭搖晃不止的偽紀錄片中,那些“民科”和“騙子”們,裝腔作勢的鬧劇; 在北京編輯部時的各種黑色幽默,時不時來個冷笑話,還是挺好玩的,筆者甚至一度都調高了期望值,按這個走向,直接票房小黑馬,叫好又叫座,拿個兩三億票房,似乎都不是全無可能; 但隨著“尋找外星人小分隊”,進了西南深山,劇情走向就愈發神經質了, 如果只是圖消遣的普通觀眾,至多能堅持看到頭頂一口鐵鍋的孫一通,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文青到極致,就是偏執狂;偏執狂到極致,就是精神病;編導還是挺有“自知之明”的。 筆者對影片編導想表達的創作意圖,其實都能體會,包括對片中男主角這種人,但還是完全不認同。——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前提,是不要給其他人、尤其是最親近之人添麻煩。 一個搞【民科】搞到妻離子散、家庭不幸女兒夭亡的人,他的失敗人生完全不值得同情,更不可能還有什么紅顏知己(艾麗婭飾演)三十年如一日對他的狂想,不離不棄地支持。 當然,男主角騎著毛驢,撒著蹄子狂奔那一幕,配樂突然響起,確實還挺燃。 和上周那部賈樟柯監制并客串、其徒弟執導的《不止不休》不同, 這部有《宇宙探索編輯部》,雖然也有郭帆監制并客串的噱頭,但宣發上還是挺【克制】的,沒有當真去和《流浪地球》“夢幻聯動”,真正拿“科幻”“喜劇”大做文章, 從復古風格的預告貼片中,就大致告訴了影迷觀眾,這就是個【極篩選受眾】的極小眾的偽紀錄片。 ——出品方這樣有自知之明,完全對票房收益不貪婪,其實就很好。 橫豎去掉本就低廉的演員片酬,這片子的真實拍攝費用,能超過100萬么?從來只是賺多賺少的區別。 花50元電影票,堅持2小時看完這部電影,而竟然沒有中途走人,或者低頭看手機; 和“恭叔”楊浩宇飾演的男主角,花520元,買“外星人的骨頭”, 其實沒區別,都是多數普通人眼中的“犯傻”行為,說白了就是一個【愿者上鉤】。 這些年,〖國產文藝片〗這個類別,之所以讓如筆者這樣的觀眾,愈發深惡痛絕, 不單在于文青編導們從濾鏡到打光,幾乎每處細節,時時刻刻都在和觀眾的觀影愉悅感對著干, 更在于他們非要把這種沉悶晦澀的電影,包裝成商業電影來營銷宣發,詐騙更多票房,總而言之,能忽悠一個觀眾是一個,現成的“殺豬盤”宰了這頓,就不管下頓了。 文青編導與出品方們,一次次為票房而失態、甚至發瘋的賣力表演,證明他們根本不是什么不食人間煙火、視票房如糞土的圣人,這些年在戲外見得實在太多,早都見怪不怪了。 終究,廣大觀眾這幾年上當一次次后,還能總是被無良宣發方和文青編導們一輪輪“割韭菜”不成? 所以,《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一部能感動眾多文青的電影,在他們眼中比《流浪地球》這樣的商業大片更好,豆瓣開分高達8.7分的電影,——票房越低越好;買票的非文青普通觀眾,越少越好。 惟其如此,才能一直保有其目前的“優秀口碑”,而不是被被手搖式攝像鏡頭晃得頭暈腦脹,覺得浪費了票錢還在其次、更浪費寶貴人生兩小時的觀眾,一出影院就破口大罵。 所以呢,文青編導迎合文青影迷,拍出一部沉悶晦澀的文藝片,被文青影評人們吹捧一番,文青們自我感動相互感動抱團取暖,差不多這樣就得了;更不要妄圖去“教化觀眾”,“提高觀眾審美”,奢求更高票房。 好萊塢大片風靡全球,連歐洲院線這個文藝片大本營就直接占領了,就證明這個地球永遠是“非文青”的俗人們,占了絕對主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