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交市地處太原市西北,呂梁山東坡,東西寬50公里,南北長53公里,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該地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南北高峻,中部低緩,形成盆地地貌。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處較寬闊的山谷,大川河、原平河和屯蘭河分別由南及西南方向流來,然后注入汾河,古交遺址就坐落在這里。 古交遺址有兩個遺址點,分別位于古交市王家溝村和后梁村,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文化遺存。古交遺址1986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古交遺址的兩處遺址點屬于早期遺存,是太原地區發現較早的文化遺存。一處在后梁村,1983年7月發現。一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找到石制品18件。后梁舊石器地點位于古交鎮以西約1公里的后梁北坡,1983年10月~11月間發掘。在二迭紀紫紅色砂頁巖頂部的質地堅硬、富含鈣質結核的微紅色亞粘土層中,出土石制品459件。原料成分95%以上為角頁巖,其次為砂巖、脈石英和石英巖等。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石錘等。石核有單臺面、雙臺面、多臺面之分。石片的尺寸普遍較小,其中最大的長、寬、厚分別為177毫米、107毫米、40毫米,最小的長、寬、厚分別為40毫米、29毫米、10毫米。 ![]() 石器加工較簡單,器形也不規整,惟有砍斫器有一定特色,而且數量也較多,約占石器總數的36%。這類器物的加工多是將扁平礫石的一端或一邊單向修理出刃緣,其它部位不作修理或很少修理,用此方法加工的相類似器物在山西還很少見。 ![]() ![]() ![]() ![]() 1983年7月,在二迭紀砂頁巖形成的山坡上,采得石制品205件,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厘米、45厘米、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境內發現的最大的1件石核,石核是一種打砸器,與現代人使用的錘子、斧子的功能類似。另外還有位于呂梁山東北端海拔1775米石千峰遺址點,1980年,有關部門對石千峰一帶進行調查:石千峰西南1公里的花梁山坡地帶有較多石制品外,其它如北石溝、吉峰溝、新華村、窯兒頭、大垴上等地點也有零星發現。 ![]() 在發現石制品的地點,沒有發現陶片及磨制石器,其時代初步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在石千峰共采集到石制品101件,其原料主要是燧石和角頁巖,其次是脈石英、石英巖。石器類型有圓頭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和尖狀器。石核分細石核和粗石核兩類,細石核又包括楔狀和錐狀石核。石片數量最多,臺面、打擊點清楚,多數長大于寬。石千峰一帶的石制品,以細小石器為主體,加工修理主要采用間接法。綜觀其石器性質和打制技術,特別是典型細石器技術傳統的代表性器物如楔狀、錐狀石核和石核式刮削器的存在,石千峰石器應屬于典型的細石器文化傳統。 ![]() ![]() 古交遺址舊石器遺存,埋西藏域廣泛,內涵豐富,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半成品、完整石器,說明古交遺址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勞動和生活的場所,我們的祖先用聰明才智創造了勞動工具和輝煌的早期文化。發掘和保護這些文物,是我們今天的考古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向先祖致以的最崇高的敬意。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于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 ![]() ![]()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制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并懂得采集果子來充饑。他們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并會砍取樹木作燃料。澳瑞哪文化是一個舊石器文化在歐洲和西南亞洲,從32000至26000年前。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制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于這一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其時期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于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于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另外除人類外,巨猿使用的石器也被劃分在舊石器之內。 ![]() 弓才賦,筆名河汾古鎮人,1953年生,山西省古交市河口村人。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詩詞學會會員。曾有詩詞散文在國家省市多家 網刊紙刊發表。2019年初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傳記小說《清代廉吏·閻廣居》。 詠古交遺址 ![]() 若水 土崗溝坡岇斷塬, 鐘靈毓秀勝詩篇。 秋風萬里天寥廓, 霜染層林野草纖。 ![]() 孟恭才,筆名若水,中國影視戲劇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中長篇小說《日蝕》《愛的幽靈》《唐碑遺恨》,影視戲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千秋太原》《花香如蘭》《神劍將軍》《家有老母》戲劇《龍興晉陽》等。 ![]() ![]() 古交遺址的初稿也是在2014年就草擬了,之后在文博研究館員、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李所長的帶領和指導下,赴古交市考察學習。當時的我盡管已經搜集了不少資料,但還是朦朦朧朧。好在有李所長不斷的灌輸關于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知識,而且我們還到遺址現場看了。總算能夠知道一點點新舊石器時代的知識。在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此生息,有遺跡,有石器,可想人類發展是多么了不起的一個過程,而且就在我們山西太原的古交市,就在我們身邊。 2020年9月,我在繼續編輯完成古交遺址稿件時,似乎覺得不那么陌生了。但編輯過程中,文有了,圖也有了,詩卻沒有,用個什么樣的詩文呢!左思右想,便想到要聯系古交文化界人士。后來古交市人大常委會張主任給我推薦了一首《十賦古交游》的詩,一眼看到,覺得很好!而且知道作者是弓才賦老師。正是古交市較有名氣的文化界人士。為了能與弓老師聯系上,以求的更多詩文。我又通過古交市人大人事代表委員會郝主任,想辦法聯系弓才賦老師,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我和弓老師取得微信聯系。我和弓老師就這樣認識了。 弓老師很忙,正在創作一篇歷史傳記小說《清代廉吏.閻廣居》,而且在今年還為古交市國保單位千佛寺山門編撰了楹聯:一水滋潤古交城,三川崛圍千佛寺。當知道我的請求后,馬上答應愿意為古交市的文物保護單位添加詩文,獻計出力。而且再次對之前寫的《十賦古交游》進行審核,還改了一個錯字。弓老師對文物文化的熱愛和對文字稿件的敬畏精神,特別值得我學習,特別難能可貴?。?/span> 1、乘坐25路,615路,809路,851路;k809路在省工會下車向北180米路西 2、乘坐25路,809路在北肖墻壩陵南街口下車向南130米路西。 3、駕車,東倉巷與北肖墻交叉口西北角 導航搜索“文殊圣境”即可 |
|
來自: 哲齊66 > 《太原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