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00萬年~200萬年前 太原之地貌已近似現代形態。時太原盆地水域較廣,林木遍布,植物繁茂,有成群的動物生活其間。 距今約60萬年~50萬年前 太原地區進入舊石器時代早期。有寥寥原始人群在茫茫林海河湖中采集漁獵,他們開始打制和使用石器,砍伐利用森林。考古發掘的遺址主要有位于古交市古交鎮以西汾河岸邊的后梁遺址;位于古交市古交鎮王家溝村的王家溝遺址。 距今約10萬年~3萬年前 太原地區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發掘的遺址主要有位于古交市河南鄉長峪溝村東2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長峪溝遺址;位于古交市河口鎮古交鋼鐵廠附近的古鋼遺址。 距今約3萬年~1萬年前 太原地區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掘的遺址主要有位于古交市古交鎮西約1公里處鳳凰崖的鳳凰崖遺址;位于古交市石千峰西南約1公里花梁山坡一帶的石千峰遺址;位于古交市古交鎮李家社村大川河東500米的臥龍崗、東勝寺一帶,面積約7萬平方米的李家社遺址;位于古交市古交鎮西南,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范圍內的古交石器制造場遺址。 約前4500年~前2500年 太原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類開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發明了陶器,農業經濟開始萌芽。至1996年,考古發掘的遺址共48處,主要有位于南郊區義井村西南80米的義井遺址;位于婁煩縣婁煩鎮舊婁煩村東約400米的山城峁遺址;位于古交市城關鎮明扶嶺村西北100米處大川河西岸臺地上的明扶嶺遺址;位于婁煩縣婁煩鎮童子崖村北約300米處澗河北岸臺地上的童子崖遺址(仰韶文化遺存);位于南郊區金勝鄉金勝村西500米的金勝遺址(仰韶文化遺存);位于婁煩縣婁煩鎮河家莊村北約150米處澗河北岸臺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河家莊遺址;位于婁煩縣四家坪鄉西街村的西街村遺址;位于婁煩縣城關鎮新良莊村的新良莊遺址;位于清徐縣馬峪鄉都溝村西的都溝遺址(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至龍山文化早期遺存);位于北郊區小井峪鄉閻家溝村西1公里的閻家溝遺址;位于陽曲縣泥屯鎮泥屯村泥屯河東西兩岸臺地上的泥屯遺址;位于南郊區金勝鄉楊家村西500米的楊家村遺址(仰韶文化義井類型遺存);位于清徐縣馬峪鄉東、西馬峪村之間山前坡地上的馬峪遺址(龍山文化遺存)等。 五帝時期(約前30世紀初~前21世紀初) 顓頊帝在位期間,少昊金天氏裔子臺駘疏導汾河、洮河,障塞沼澤,營造出汾河、洮河兩岸開闊平坦的地域。《左傳·昭公元年》曰:“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亡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帝堯在位期間,封高辛氏(帝嚳)之子實沈于今太原地區。《左傳·昭公元年》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后帝不臧······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預注:“大夏,今晉陽縣。”(按:關于大夏的地望,另有安邑、平陽等多種說法。) 禹初即位,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建都,后徙都晉陽(今太原市南郊區古城營一帶)。《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帝王世紀》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傳說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今太原地區屬于冀州。 內容摘自:《太原市志(第8冊)》2008年12月 資料匯輯: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