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生氣真的容易引發乳腺疾病嗎? 最近央視頻發布了一條視頻中,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院長王水就提到,人體的健康和神經內分泌的平衡有很大關系,很多人一生氣,尤其是30歲以上的女性,會感到乳房疼痛,是因為乳房對性激素的變化非常敏感,經常生氣就會引起乳腺方面的疾病。 我們為什么會生氣? 心理學認為,憤怒是他人的行為不符合你的需要和慣常期待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它是在感到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財產、個人形象、公平或對舒適的合理期望造成威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們受到攻擊和傷害時,保護自己權益和邊界的方式。 哲學家塞內爾說,“憤怒是所有情緒中最令人憎惡的,最狂暴的”,因為它關系到我們有沒有被尊重、是不是承受了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損失。 面對憤怒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不是壓抑,也不是爆發,而是理解憤怒因何而來。 個人成長經典圖書《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情緒篇》中寫道:憤怒可以是一個禮物,它幫助我們連接到未曾滿足的需要。 當憤怒撲面而來時,你可以從內心出發,進行非評判性的觀察,清楚地了解你的感受和需要,發出明確的請求,唯有如此,憤怒才會得到真正的轉化。 用非暴力溝通處理憤怒的第一步是意識到,刺激或者觸發我們憤怒的事本身并不是讓我們憤怒的原因,我們內在對這些刺激源的反應,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在生氣的時候,首先會說自己的感受和判斷,“伴侶不體貼”、“孩子不聽話”、“老板不懂管理”、“客戶無理取鬧”…… 但是什么樣的事件讓你說出了這些判斷,是需要我們去觀察的。 比如你希望物業能管理好小區的亂停亂放的車輛,第一次提了要求,發現情況并沒有改善,你有些生氣;第二次催促還沒有任何改善,可能就會非常憤怒。 “小區車輛亂停沒有人管理”,這件事就是刺激源,它帶來的評判是:“生活的一部分權益被缺乏教養的人侵犯了”、“物業不重視業主的需求”等等。 我們對事件本身的解讀和評判,引起了憤怒的情緒。 意識到刺激源從來不是讓我們憤怒的起因,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判斷,處理憤怒的第二步就是找到這些讓我們感到憤怒的認知和評判。 物業沒有管理好小區車輛,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你會想:自己交了物業費,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服務;物業看人下菜碟,是自己不夠強勢,得不到對方的重視;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這些評判很快在腦海中閃現,勾起了我們的憤怒,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來不及思考這些就已經在發怒了。 這種思考方式并沒有什么不對,只是非暴力溝通會讓我們意識到,是這些思考在讓你發怒。 而這些思考來自于被操控情緒的經歷。 或許你在小時候聽過這樣的話:“你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父母的辛苦?你知道有多讓人失望嗎?” 或許你在伴侶口中聽過:“連孩子都照顧不好,有什么資格當媽?” 這些話都在進行一種暗示:你是別人傷心、憤怒、失望的源頭,如果你不怎么做,對方就會生氣。 久而久之,我們也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對方做了什么,所以我很生氣。 但卻忽略了一點:我會生氣,是因為我對他做的事情的解讀。 作者馬歇爾曾經在一所為失足少年開辦的懲戒學校里工作,他連續兩天都碰到了孩子的斗毆事件。 第一天,兩個孩子打架,他想要拉開他們,卻被其中一個人的胳膊撞到了鼻子。 馬歇爾很生氣,“這些孩子果然是被寵壞的小霸王。” 第二天發生了同樣的狀況,甚至他的鼻子因為前一天的傷,第二天被撞得更痛,但是馬歇爾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生起了憐憫。 他想,這些孩子被送到懲戒所,其實非常需要理解和支持。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解讀讓他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而這也是為什么一定要區分憤怒源和原因。 在這過程中我們會找到頭腦里那些讓生活不如意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我不被重視”、“我總是被不公平對待”…… 是這些想法造成了我們的憤怒。 每一個想法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需要,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生氣,處理憤怒的第三步,就是尋找憤怒根源背后的需要。 當我們需要營養時,身體會產生“饑餓感”,刺激我們采取行動,去獲得食物,同樣,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也會通過情緒提醒、刺激你。 從發現刺激源和原因之間的差別,到發現憤怒背后的需求,這些都是在我們內心暗自完成的,最終要滿足需求、轉化憤怒,就需要和刺激源完成溝通了。
這樣,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清晰明確的請求。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用“應該”的思維方式來應對生活,“你應該做這件事”、“事情應該是那個樣子”,當事實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時,就會生氣、失望。 每一個“應該”背后都是需要,你需要被認可、被重視、被尊重,所以,可以把“應該”的表達方式換成“希望”。 各司其職、重視每一個業主的需求,不是因為“應該”如此,而是“希望”擁有舒適、自在的環境。 情緒是一位稱職的郵差,它將內心的需求信號傳遞給你,如果你關上門,將它拒之門外,它依然會繼續敲門,直到你收到信號為止。 因此,面對情緒最好的方式是感受自己內心的信念和評判,有哪些信念控制著你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發出明確的請求。 處理情緒,不是為了消滅情緒,而是讓心境歸于平和,允許自己把需要表達的情緒釋放出來,之后再保持靜默,讓自己放松、回歸到平靜、平和的狀態里。 「十點聽書會員」好書上新 《把時間當作朋友》 一本時間管理的經典實用手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