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速覽:
人參是中藥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人參皂甙是人參中發現的主要一類活性化合物。它們具有獨特的生物活性和藥用價值,即抗腫瘤、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近年來,研究表明人參皂苷在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著顯著的積極作用。盡管如此,研究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所涉及的復雜作用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這篇綜述旨在闡明目前已知的人參皂苷與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機制。還討論了用純化的人參提取物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科學材料和理論依據。
——參考文章主要來自于,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2019年2月的一篇研究綜述(DOI:10.3892/mmr.2019.9972)

阿爾茨海默病(AD)是癡呆癥最常見的形式,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由德國精神病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于1907年首次描述。盡管在對AD發病機制的理解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尚未找到治愈方法。AD的三個主要神經病理學體征是:神經元死亡、淀粉樣斑塊和神經元纖維纏結(NFT)。淀粉樣斑塊主要由被稱為β-淀粉樣蛋白(Aβ)的肽組成,這些肽是誘導AD患者神經元損傷和凋亡的主要肽。NFT是由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形成的。
人參作為藥物的歷史,在遠東國家中有豐富的使用經驗,作用被各種“傳說”籠罩。傳說中,第一個發現人參具有治療作用的財產的是老子(公元前6世紀),他是中國一所宗教和哲學學校的創始人。人參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了。最早提到它的是最古老的藥用植物著作《神農本草》和《神農本草》,它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自19世紀以來,俄羅斯科學家對人參越來越感興趣。自1930年以來,前蘇聯遠東地區已經對人參的生物學和培養進行了相關研究。
人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苷,屬于人參皂苷(一種固醇類化合物),是人參中發現的生物活性物質之一。
三萜苷(人參皂苷)被認為是人參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前常被稱為人參糖苷。現在已經確定,人參成分大致如下:人參皂苷,1-6%;碳水化合物(多糖、三糖、二糖、單糖、纖維素、果膠),60-70%;含氮化合物(氨基酸等),12-16%;脂溶性成分,2%;維生素,0.05%;礦物質4-5%,水分9-11%。
乙酰膽堿(ACh)是副交感神經系統中的主要神經遞質,會被體內被稱為膽堿酯酶的特定酶迅速破壞。除了乙酰膽堿酯酶(AChE),丁酰膽堿酯酶(BChE)也可以破壞乙酰膽堿酯酶。AChE和BChE在AD中起著重要作用。AChE與BChE的抑制為哮喘的治療提供了額外的益處。較早地,膽堿能假說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是由乙酰膽堿酯酶合成減少引起的。事實上,在AD的第一階段,大腦中乙酰膽堿酯酶的濃度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因此觀察到膽堿能神經元的活性下降。基于乙酰膽堿酯酶抑制的治療旨在增加乙酰膽堿酯酶的量,是一種在初始和中期緩解AD的方法。目前,膽堿能理論存在一些疑問,因為提高ACh水平的藥物效率較低,目前經過審批的藥品包括多奈哌齊、加蘭他敏等。然而,持續使用這些藥物會導致副作用,如頭痛、便秘、頭暈、惡心、嘔吐和食欲不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人參中分離的人參皂苷,都發現有潛在的“AChE抑制劑”的作用。然而,人們發現它們的效力低于多奈哌齊。基礎實驗中,西洋參提取物在AD小鼠模型中顯示出AChE抑制活性,還提高了大鼠學習和記憶莫里斯水迷宮(MWM)的能力。
此外,人參皂甙還被認為與神經纖維纏結減少、控制慢性炎癥有關。
——Panax ginseng component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