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講的歧黃之術,就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黃帝與歧伯之間的對話,叫歧黃之術。 【原文】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黃帝問歧伯,為什么上古之人,上百歲了,動作都還不會衰,現在五十歲以后動作就衰落了,就不敏捷了。 【原文】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我們如何知道這個“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個“道”是非常不好解釋的東西,我們慢慢運用一些原理,原則,讓我們慢慢了解什么叫“道”。慢慢后面會提出來很多,很多是比較形而上的東西,倪師會盡量去解釋,會讓我們了解。 開宗明義就是講的“道”,中醫從頭到尾講的簡化下來就是“陰陽”兩個字,如果把陰陽再復雜了,就有很多的東西出來了。簡單講就是陰陽,我們從陰陽一路走,越來越復雜,然后又回歸到陰陽,這個“陰”和“陽”合起來就是“道”。 我們討論陰陽的關聯,這些都所謂的“道”之所在。我們人最簡單辨陰陽的方式,比如說我們手伸出來,看到手掌,皮膚,手的顏色,血管,手指頭有幾根,看到的是形,這些通通是屬于陰;有一些我們看不到,但是它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的手握起來,有多大的力量,不知道,我們知道是有力量,可能是十公斤,二十公斤,這個力量就是陽。 所以,我們看形,就是外形,看他的神,就是看他的力量。我們從手紋的顏色都可以看到神,死人的手與活人的手放在一起,一定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樣,后面會慢慢的深入,講得更詳細。 所以,“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只要形里面有神,形與神都具備,就能夠享盡天年,能超過一百歲。所以,我們不單單是要長壽,還要注意形,還要注意神。 這個“神”不單單是指的力量,還有我們的精神,所謂精神,就是要沒有欲望,平常保持開心,世界上長壽的人都每天開心的人,短命的人都不開心的人。所以,很多奸心,奸心就比較長壽,悲劇的都比較短命,奸心的人就喜歡看悲劇人的笑話。所以我們人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心情開朗,因此,世上才流傳了一首《不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得病來無人替。”所以,很多事情不要去爭。 |
|
來自: 火帝養生_WSH > 《倪海廈黃帝內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