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六經辨證學習體會1.4上次我們講了三陽病,這次我們講講三陰病,先從少陰病講起 少陰病是表證,陰證。少陰病的表證、陰證與太陽病的表證、陽證可以作為一個比較,可以說少陰病就是太陽病而陷于陰證者。 太陽病為何為陽證?同樣的感受外邪入侵,太陽病因機體正氣充足且強盛與邪氣對抗,從而表現為惡寒,發熱,嘔逆等一系列正邪相爭的劇烈反應 少陰病我們具體來看條文 如何判定少陰病 《傷寒論》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是表證,但是由于身體機能沉衰,正氣沒有太陽病那么強,故而表現為“脈微細”理論上這個脈微細也是浮的,只是沒有太陽病那么浮的一個狀態,是“微細”的狀態。因為身體機能沉衰(患病大多數為老年人或者素來體虛的人),所以雖然說也有一些太陽病的癥狀(頭痛,怕風,惡寒等)但不明顯,而“欲寐”,也就是身體乏力,老想睡覺的一個衰弱狀態是肯定有的。 再看輔助提綱《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法于陰也。” 太陽病正邪相搏劇烈,故發熱惡寒(太陽病-表證-陽證) 太陰病身體機能沉衰,正氣沒有太陽病那么強,正氣不足以制衡外邪,是已經沒有能力去發熱了,只能表現出惡寒,所以太陰病無熱惡寒(太陰病-表證-陰證) 總結判斷少陰病:脈微細,欲寐,太陽病而陷于陰證者。但見其證即是少陰 也可以先判斷是表證,再表證分陰陽,排除太陽即是少陰。 少陰病的病機是什么? 我們先借鑒一下太陽病的病機-津液輸布于表,欲汗出排邪而不得汗出的狀態 少陰病病機即為:患者體質虛衰,或者老年氣血俱衰,外邪入侵體表,正氣無力對抗外邪,邪將很快傳里,即身體不能很快聚集津液于體表,故身體只是無發熱而惡寒的狀態。 少陰病易傳變入里,從而導致死證,故少陰的治則尤為重要! 我們繼續看條文 《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里)證,故微發汗也。” 得之二三日意思是病位在表,用麻附甘是因為少陰病氣血虛衰,解表需配伍附子細辛等辛溫藥以扶人體正氣、陽氣,以此解表。 第285條:“少陰,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第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 第294條:“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 這些論述,都是說少陰病的治則為微微發汗解表,不能大發汗。脈微,無汗,厥,則不能發汗,因為病情已經傳入里,病位不屬于少陰。 如果這時候發汗則會造成亡陽證,而危及生命。慎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