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總干事鄧演達,在預備前往江西策劃起義的時候,其行蹤被叛徒出賣,落入了特務手中。 蔣介石不知該如何處理鄧演達,這時候戴季陶對蔣介石進言說:“今日可怕的敵人不在汪精衛、陳濟棠,能動搖根基,分散黃埔革命力量的,除鄧演達之外無他人。” 蔣介石聽罷,下定決心,于11月29日下令將鄧演達秘密處死。 鄧演達的死讓蔣介石松了一口氣,他失去了一個政治上的敵人,但是對中國而言,這卻是個巨大的損失。 因為,正如戴季陶對蔣介石所說的那樣,鄧演達死后,國民黨內也無人可以與蔣介石抗衡了,一手遮天的蔣介石, 將會給中國的革命帶來更深重的災難。 和蔣介石這位老對手相比,鄧演達的知名度始終不算很高,但在他活著的時候,的確是蔣介石最擔心的人之一。 蔣介石在孫中山去世之后,開始一步步的掌控國民黨。然而,孫中山所選中的接班人并非蔣介石,而是鄧演達。 孫中山在臨終前不久,還與眾人說:“如果鄧演達成為國民黨領袖,則可以改變國民黨的命運。” 然而,孫中山的期許落了空。在蔣介石的政治陰謀之下,鄧演達不可避免的走入了死亡的結局。 才智過人1920年,作為整編第一師獨立營營長的鄧演達因為屢立戰功,引起了孫中山的注意。 孫中山認為,這個年輕人做事有條不紊,膽大心細,而且具備一定的政治智慧,又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 因為這些優秀的特質,孫中山當即決定重點培養鄧演達。 在廣州整頓軍隊期間,孫中山一直讓鄧演達跟隨著自己工作,手把手的教他如何打理軍隊。這些來自孫中山的教誨,自然讓鄧演達受益匪淺。 但是,讓孫中山真正開始重視起鄧演達,決心讓他成為接班人之一的轉折事件,是1922年發生的陳炯明反叛。 廣州是孫中山革命的大本營,可是,陳炯明反叛的地點偏偏就在廣州,如果陳炯明成功,那革命必然遭受重創。 在這個危急時刻,同為粵軍出身的鄧演達挺身而出。 他堅決不與陳炯明同流合污,并冒著極大的風險,率領自己手下的獨立營戰士與陳炯明對抗,親自派人面見孫中山,請孫中山指揮平亂。 1923年8月,陳炯明的叛亂終于平息,鄧演達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頭功,令孫中山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從此之后,鄧演達從地方軍官一步步的進入到了國民黨的權力核心。 權力之爭1924年,隨著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孫中山決定與共產黨共同創辦黃埔軍校,來培養天下英才。 從這一時期,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因為蔣介石正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鄧演達也是受孫中山直接委派的黃埔軍校負責人之一。 那時候,兩人之間還沒有明確的權力斗爭,甚至一度是良好的合作關系。 因為,創辦黃埔軍校是非常艱難的,各地軍閥把持財政,不愿意為創建軍校出力,反而屢次拖后腿。 蔣介石籌辦了幾個星期之后,一方面認為難度太大,一方面也是趁機想找孫中山要好處,所以,竟然辭職不干,掉頭返回了浙江。 當然,蔣介石舍不得黃埔軍校校長這個肥差,最后還是乖乖的回去了。而勸說蔣介石從浙江返回黃埔軍校的人,正是鄧演達。 隨后,鄧演達又操辦了黃埔軍校的第一屆招生工作。他是一個十分公平公正的人,所以,學生們對他的印象都是威嚴可敬。但令人意外的是,1924年10月,鄧演達便突然辭職不干了。 鄧演達不是一個貪慕權力的人,他辭職不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黃埔軍校內部的爭斗太過嚴重。 蔣介石等人一門心思的排除異己,把黃埔軍校當做了自己往上爬的跳板。雖然黃埔軍校第一屆將星璀璨,但其背后的黑暗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個革命者,鄧演達無法忍受這樣的局面,而又無力改變,所以,最后鄧演達決定遠赴歐洲。 可就在鄧演達離開的這一年,國民黨內竟然天翻地覆,孫中山先生驟然去世,國民黨內群龍無首。不久之后,廖仲愷先生又被刺殺。 眾多國民黨元老不是為了手中的權力爭得頭破血流,就是如同鄧演達一樣遠走他鄉,以躲避風頭。 蔣介石在爭權方面自然是最積極的,可當時,他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問題。 蔣介石明白,黃埔軍校是自己手中最大的籌碼。可是,隨著國民黨人才流散,孫中山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黃埔軍校的最高負責人,便只有蔣介石以及周恩來。 這讓蔣介石非常擔憂,因為他知道周恩來是共產黨。 所以,蔣介石認為,黃埔軍校需要再來一個說話管用的人,他思來想去,想到了此刻還在歐洲的鄧演達。 所以,沒多久,蔣介石把鄧演達請了回來。蔣介石認為,鄧演達既然是國民黨的人,自然站在自己這邊,是個可以拉攏的對象。 但是,他想錯了,因為鄧演達自始至終擁護的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回到學校之后,鄧演達大力推動國共兩黨繼續合作。他向學生們傳授三民主義的精神。并且一鼓作氣,誓要掃除黃埔校內的不良風氣,這又讓蔣介石坐立難安了。 1926年7月,鄧演達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的政治部主任。在鄧演達工作期間,一大批的共產黨人進入了國民革命軍工作。 鄧演達對于共產黨完全不排斥,始終把共產黨當做朋友,并且他引薦人員,始終將才能放在第一位。 碰到周恩來這類革命經驗豐富的同志,鄧演達很大方的把事情的決定權交到他們手里。 甚至,鄧演達還召開了一次土地委員會會議,和陳獨秀等人探討了一下有關土地革命的問題。 挺身而出蔣介石坐不住了,他決心先對共產黨開刀,隨后再鏟除鄧演達。 鄧演達對蔣介石的態度,也經過了一系列的變化。最初回國的時候,鄧演達對蔣介石是抱有希望的。 在蔣介石初期對共產黨表現出不友好的時候,鄧演達認為,蔣介石還可以挽救,并不斷的從旁勸說,希望蔣介石能夠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可是,蔣介石聽不進這些勸告。當他意識到鄧演達和共產黨之間存在著深厚的友誼之時,他不斷的寫信,以整頓軍隊風氣的名義,要求鄧演達和共產黨斷絕來往。 1927年,蔣介石冒出了在南昌另立中央的想法,打算更進一步掌權,這也讓他的政治野心赤裸裸的暴露在了鄧演達面前。 此刻,鄧演達終于放棄了對于蔣介石的幻想,他知道,蔣介石無可救藥了。 蔣介石正一步步地走向軍事獨裁,這讓鄧演達深感擔憂,黨派走向獨裁,也是孫中山先生臨終之前最擔心的事情。 所以,鄧演達決心阻止這一切,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推翻蔣介石。可是,蔣介石多年以來苦心經營,此時已經樹大根深,憑鄧演達一個人的力量也無法撼動他。 幸好,國民黨此時還有不少左派人士,他們決心團結起來,遏制國民黨走向不歸路。 1927年2月份,國民黨的進步人士在武漢召開了集會,決心從蔣介石手中奪回權力。為此,他們成立了行動委員會,鄧演達成為了總負責人。 蔣介石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蔣介石本來希望鄧演達成為自己堅定的政治盟友,可現在,他們徹底走向了決裂。 不久之后,鄧演達便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公開批評蔣介石的一系列做法,并且暗中聯絡了不少黃埔軍校的舊相識,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政治力量,逐步瓦解蔣介石的統治。 而這正是蔣介石最不能忍受的,他視黃埔軍校為自己的私產,里面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政治資源,蔣介石絕不容許他人染指。 蔣介石決定先與鄧演達講情,他寫信給鄧演達,表示自己有悔過之心,希望鄧演達停止行動。 當然,這只是迷惑鄧演達的伎倆,以蔣介石的性格,只要鄧演達稍微一放松警惕,他就會立刻動手反撲。 只是,鄧演達也沒有那么容易上當。多年相處,鄧演達很明白蔣介石是一個無情無義之人,他只要一天還坐在高位之上,就不會做出改變。 所以,鄧演達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他還聯系上了唐生智等國民黨高官,意圖來一次轟轟烈烈的反蔣運動。 唐生智 然而,不久之后,慘烈的四一二事件爆發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徹底破裂。 發現這一切的鄧演達怒氣沖天,他當即發表了公開聲明,表明自己堅決不同意與共產黨分裂。并且,他直接斷絕了和武漢國民政府的關系,辭去了自己在國民政府內的一切職務。 蔣介石發動的政變,讓鄧演達大受挫折,他的許多政治盟友也死在了政變當中,鄧演達不得不前往歐洲躲避追殺,尋找新的出路。 11月份,鄧演達與宋慶齡等人一起進行商討,最終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鄧演達出任總干事。 宋慶齡 臨時行動委員會,再次將流散各方的國民黨進步人士,團結到了一起。可是,蔣介石的勢力太過龐大,鄧演達等核心人員一直旅居歐洲。 直到1930年,鄧演達終于找到機會回國。 回國之后,鄧演達立刻發表宣言,再次表達了自己與蔣介石勢不兩立的決心,并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反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獨裁者、買辦階級,反對地主官僚和帝國主義,為爭取民族之自由、獨立而奮斗。 并且,鄧演達還提出,此刻國民黨需要做的是一場平民革命。 所謂平民革命,就是以占中國最多人口的工人和農民為主要的力量,以勞動者為核心,在全中國的范圍內掀起一場革命。 這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而最后的目標,是實現人人向往的社會主義。 這話一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更是炸了鍋,鄧演達這些話,很明顯受到了共產主義思潮的影響。 其實,不管是鄧演達還是孫中山先生,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欣賞的,并且愿意積極的吸納其中的優秀觀點。 孫中山當時積極的謀求與共產黨的合作,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優點。 壯志難酬也恰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鄧演達或許的確是個可以改變國民黨命運的人,他超前的政治理念,可以引導國民黨走向一條更光明的道路。 如果歷史發生改變,鄧演達替代蔣介石成為孫中山之后的國民黨領袖,也許,中國的革命之路會順利很多。 可歷史是殘忍的,鄧演達的雄心壯志剛剛開始,便被毀滅。 蔣介石在得知鄧演達的演講內容之后,迅速把鄧演達作為了頭號敵人。 大批的特務被蔣介石派了出來,鄧演達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 鄧演達似乎也預感到了危機,但是,革命已經刻不容緩。 所以1931年8月,在外界環境已經很危險的情況下,鄧演達還是決定前往江西,去領導一場革命,以推翻蔣介石的暴政。 人們很擔心他的安危,而鄧演達在出發前,對人們說:“一不做,二不休,生死只有置之度外!” 1931年11月19日,鄧演達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被秘密處決,年僅36歲。 私者一時,公者千古,鄧演達未能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但他依舊是一個偉大的革命者。 參考資料: 鄧演達《鄧演達文集》 惠州日報《鄧演達:從惠州走出的民主革命政治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