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文化和禮儀,是活著的人向逝去的親友寄托哀思和祝福的最后一種方式。“死者為大”是中國文化之中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理念,這種對于逝者的重視和尊敬發展成了繁多的喪葬考究流傳到了現在。 ![]() 中國自古以來便以“禮儀之邦”聞名世界,在讓逝者走的體面這方面自然存在著許多,例如“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逢雨打靈,后代必窮”的講究。 有些人認為這些規矩是充斥著封建糟粕的迷信思想。但筆者認為這些喪葬之中的講究就如同中國人自古以來便篤信的風水一樣,實際上是古人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哲學思想的體現。 ![]() 那么這樣的喪葬禮儀背后隱藏的到底是什么樣的道理,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中國獨特且完整的喪葬文化的呢?讓我們接下來一起了解。 一.喪葬文化之中對自然規律的歸納“風水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哲學和信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曾在了解了中國的風水文化之后這樣感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葬文化是絕對繞不開“風水”二字的,甚至可以說它就是風水體系的子集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與很多人印象中,那些行走江湖的風水先生都不過是玩弄話術、傳播鬼神之論的江湖騙子的印象截然不同。 中國的風水文化體系實際上是古人對于大自然運行規律進行觀察之后所進行的一種提煉和歸納。風水體系十分尊重萬事萬物的運行之理,風水的真諦從來都不是通過求神問卜來預知未來。 ![]() 而是通過這些總結出來的符合現實的規律去一定程度對可見的未來進行推演,需要運用到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是一門非常高深玄奧的學問。 體現在喪葬文化之中,“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這句話便是這種思想的一種生動體現。 ![]() 關于這一句俗語最為著名且生動的例子就要數那一位“白手起家,一個破碗打天下”的平民皇帝朱元璋了。 據說在朱元璋的祖父就死在寒冬臘月,一家人為逝去的老人收拾好了身后之事,打理整齊了儀容儀表,于是便招呼著同族趕來幫忙操辦老人后事的族親們抬起棺材準備向提前訂好的墓地出發。 ![]() 這場葬禮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可在棺材剛剛放入挖好的墓穴準備要封土送老爺子前往往生的極樂世界永遠與這個陽世隔絕關系的時候一件怪事卻發生了。 原本晴朗的天空竟然在幾刻之間便布滿了烏云,不一時便飄起了雪花,這場變故驚呆了前來送葬的所有人,于是大家一時間都停下了動作思索著這場大雪到底是怎樣的征兆。 ![]() 于是雪花便直接的壓在了老爺子的棺木之上,就如同為冰冷的棺木蓋上了一層潔白而圣潔的棉被。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那個家破人亡不起眼的放牛童,在朝代更迭的大亂大爭之世中,舉起了義旗投身戎馬并最終建立起了那個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 ![]() 聽完了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都差不多地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如果在喪葬儀式進行之中,天空之中如果飄起雪花降下象征祥瑞的白雪并且厚厚的壓蓋在新隆起的墳墓之上,那么這一家的后代之中便會誕生貴人。 聽到這里,你是否就要開始疑惑了?這天要下雪是天氣使然,和后代爭不爭氣能不能得祖先福蔭出現光宗耀祖得貴人又能有什么聯系呢? ![]() 其實,這句話中所提到的“出貴人”并不是一種斬釘截鐵的預言,而是表達如果在喪葬儀式之中出現了這樣的天氣現象那么將會是一種吉祥的預兆。 這可不是古人為了安撫失去親人的家屬,使他們不要過度悲痛而信口胡謅的瞎話,其中蘊含著一定的自然規律。你一定聽過“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吧。 ![]() 如果在隆冬之際能得一場瑞雪厚厚的蓋在莊稼之上,不僅可以幫助種子抵御害蟲的侵襲,使其最大可能的發出綠芽來更可以在干旱的冬天給土壤補充寶貴的水分,讓其成為能夠增產的沃土。 在古代,除了那些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普通的老百姓并沒有專門集中修建墳墓的想法和能力,基本上都是同家族的親友一起埋葬在自家所擁有的田地之中。 ![]() 所以大雪壓墳實際上也就是相當于田野之中降下了一層厚厚的瑞雪。在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為經濟形態主體的古代社會,這樣一場能夠保佑來年莊稼豐收的瑞雪自然是吉祥的征兆。 所以,像“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這樣的喪葬講究,并不僅僅出自古人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總結和提煉揭示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 這也就是筆者為什么提出,這些傳統的喪葬說法其中蘊含著一定的自然規律。 二.喪葬文化之中的情感寄托和哲學思想雖然,喪葬文化中有一部分源自物質世界的現實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喪葬文化主要還是精神層面的產物而不是對世間物理的嚴肅歸納,有著極為濃重的感情和哲學色彩參雜其中。 剛剛那句俗語的后半句“逢雨打靈,后代必窮”之中所蘊含的道理和這前半句實際上存在很多的相同之處的同時,更多體現的是喪葬文化之中的情感寄托和哲學思想。 ![]() 敬畏和恐懼往往來自于不了解和未知,在物理探測手段尚不完善的古代社會,很多我們在如今社會認為是嘗試的道理在那時卻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所以人們為了能夠解釋世界之中一切不為人力所改變,難以理解的現象將其歸結為鬼神所為。認為世間一切事務的流轉終究要歸結為捉摸不透的“上天”的旨意。 ![]() 同時,改造自然能力的孱弱也使得古代的人們在自然面前比現代的人類文明顯得更加弱小無助,人類聚落和社會的延續發展也具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于是古代的人們十分重視順應“上天”的意愿。而上天是凌駕于一切凡俗生物之上,不可目見的至高存在。它顯然不會屈尊向這些渺小的人類訴說它的思想。 ![]() 所以,有一定規律卻也會發生劇變,不由人力所控制的——天氣便成為了上天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人們探聽上天思維的途徑。 這句俗語便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去了解。宗教畢竟來源于人,像佛教、道教這些盛行的宗教中的滿天神佛、精靈鬼怪實際上都帶有明顯的擬人化特征,很多方面都像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映射。 ![]() 同理,人們在悲痛之時會不自制地留下悲痛的淚水以表示悲愴的情緒,所以人們自然也就認為“下雨”是上天在流淚表達哀傷和憤怒。 于是在埋葬逝者這一講究眾多的儀式之中,“下雨”就成為了一種不詳的征兆。人們都會避免在下雨天安葬親人以討一個吉利的好兆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類似“逢雨打靈,后代必窮”的俗語和講究。 ![]() 同時,在古代社會,土地是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承載力是繁衍人口發展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于是,土地在古代中國的文化生活之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就連受命于天,九五至尊的皇帝都要畢恭畢敬的跪拜土地,向土地表達自己的崇敬。所以喪葬禮儀之中,隆起的墳墓之上的土堆也就演化成了這一家族后代積聚的福緣和財運的象征。 ![]() 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在這時天降一場大雨沖散了這積聚起來的承載著美好希望和愿景的小小土堆是不是就等于是打散這個家族傳續的氣運? 這樣一路思考下來,你是不是也能理解為什么傳統的喪葬禮儀之中會對葬禮之中突降大雨如此忌諱,甚至流傳出“逢雨打靈,后代必窮”這樣的俗語了呢? ![]() 但是天降大雨這一意象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體系之中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就比如在福建等氣候濕潤的地區就對于喪葬禮儀之時的降水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當地的文化之中,上天降水是祥瑞的兆頭。甚至在一些地區的人民認為如果死者的葬禮之上有雨水降下說明這名逝去的人在生前廣積善緣有著良好的修養所以才能感動上天,讓老天爺都為它流淚。 ![]() 通過對這些文化現象進行總結歸納,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喪葬文化不僅根源與自然物質世界的現實現象更與一時一地的文化基礎和文化體系密不可分。 所以喪葬文化之中的這些傳統講究都是根植于當地的傳統文化之中,是當地勞動人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甚至是改造自然的行動之中,自然規律的總結提煉以及哲學思想體系的雜糅。 其實不只是這兩句俗語,其他所有的喪葬傳統文化很多都不能被簡單的歸納為封建糟粕或者是傳統社會之中遺留的迷信思想,其產生和流傳都有著一定的現實基礎和思想內涵。 三.喪葬文化之中的情感寄托和哲學思想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你們有沒有看過諸如日本拍攝的《入殮師》和中國制作并在影院熱映取得良好票房的《人生大事》這類的影視作品。 ![]()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很多傳統的喪葬文化我們已經感到有點陌生。 但其實它們并不是消失在了時光之中,而是也與時俱進的發展成了適應這一時代的形式,就像電影中朱一龍告訴小女孩她的姥姥變成了天上的星星,送人們體面上路的他們是種星星的人那樣。 那些包含著自然智慧和美好愿景的意象,脫離了那些表面上的繁文縟節保存了下來,那就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以及對還要繼續生活人們的祝福。 ![]() 不只我們在這里提到的這些喪葬禮節,中國是一個幅員廣闊的多民族國家。各個地區省份甚至是各個民族之間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差異。 ![]() 由此,精彩紛呈的獨特文化體系也一定孕育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喪葬文化。那么你對于這些流傳至今的喪葬講究有什么看法?或者,你的家鄉又有什么獨特的喪葬講究呢? 不妨分享在評論區,讓我們一起了解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