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萬重山及物 為蒼生健康發聲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 這時唐朝詩人元稹寫的一首谷雨節氣詩。 元稹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但是他有一位知己摯友,就是我們熟悉的白居易。 二人在唐朝時,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主張根據時事而寫詩,詩詞要立足和反映現實社會。 在貞觀十九年的春天,長安城中花紅柳綠,春游的人群熙熙攘攘。 ![]() 更熱鬧的是,同年通過吏部考試登科及第的文人們,在看過慈恩塔下的題名榜中有自己的名字后,紛紛吟詩作賦,結伴同游長安城。 31歲的白居易和24歲的元稹,就是在長安相識相遇。后來,又同時分配到圖書館做了4年編輯。 二人暢談政治理想與抱負,要做為蒼生的好官。后來越來越發現彼此如此相同,簡直是世界上另一個自己。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strong> 元稹被貶通州,他的妻女有一次看到了他淚流滿面的走進了房間,都驚嚇的不行,以為朝廷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后來發現,原來是白居易來信了。 后來這段友誼,伴隨了他們一生,成為了歷史中的一段佳話,文學史上合稱二人為“元白”。 ![]() 寫了千古名詩《琵琶行》、《長恨歌》的白居易,還是一個艾灸的愛好者。 他有一首詩《罷灸》,寫的是他晚年病重淡然看待萬物的心態: 病身佛說將何喻,變滅須臾豈不聞。 莫遣凈名知我笑,休將火艾灸浮云。 意思是,我這多病之軀,到了現在,佛會什么來比喻呢?人的身體存在與幻滅,如同虛空漂浮的游云,只在須臾之間而已。不要讓摩羅詰佛(凈名)來到這里,別讓他知道我在笑,也不必浪費艾灸,再來灸我這一團快要消失的浮云了。 從中可以看出白居易晚年病重,已經看淡生死、超然物外,而在這之前的幾十年中,他應該一直在用艾灸,來給自己調理身體。 ![]() 他之前有寫詩描述過自己的身體: 風疾侵凌臨老頭, 血凝筋滯不調柔。 膝冷重裝桂布裘。 可見白居易有很嚴重的風濕病,血液凝滯,膝蓋冷痛。而這種疾病,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艾灸。 在這里,寒濕重、膝蓋痛的話,灸學家建議可以多灸腰眼穴、八髎穴、環跳穴、承扶穴、足三里穴、太溪穴。 (左右滑動圖片查看穴位) 艾絨本身就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唐朝時,經過藥王孫思邈把艾灸發揚光大,當時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用艾灸。 那時藥王留下來的艾灸,里面是加入秘方草藥的,艾絨燃燒有穿透力,作為載體能把藥性直接帶入體內,作用于經絡臟腑,所以那時的艾灸,治病效果特別好,形成了【一灸二針三用藥】的體系。這種艾灸之風一直延續到宋代,像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給弟弟親自艾灸。 現代人吃冷飲、吹空調,體質普遍寒濕氣重,因此要比古人更需要多一些艾灸的溫暖。 艾灸貴在堅持,只要有合適的方法,以及選對質量好的艾條,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收獲健康美好的一生! 點擊在看,分享一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