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雙新”與高考評價體系,信息類文本閱讀主要命題思想與考查要求如下:1.新時代高考命題基于“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增強奮斗精神與擔當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培養、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2.在熟悉信息類文本主要文類及其基本特征、體式慣例的基礎上,把握、評價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對信息進行檢索、篩選、分析、整合、評價;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信息和信息間的關系;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能跨文本建立信息間的聯系,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強化關鍵能力考查,如信息的獲取與加工能力,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凸顯思維過程與思維品質,如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可以參照老考綱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六個層次的要求。3.教材呈現了相關文章,如必修下冊第三單元。這一單元直接對應課標中“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所選課文反映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中的探索與發現。意在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明確要求閱讀時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思路;分析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語言特點;運用所學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見解。除此之外,還有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要求理解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關系;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再次強調閱讀時要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觀點,理清論述思路,欣賞論證藝術,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嚴密性。所以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已經在備戰信息類文本。 1.選材上,一定是熱點或經典,且貼近生活。兼顧文藝論著、社科類論著和最新科技話題。2.語料的組織安排形式上,2022 年兩套試卷都采用多文本組合的形式,體現了新課程群文閱讀的思想。杜絕偏難怪,側重于測試考生對文本觀點、態度的把握,以及考查運用文本中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對標《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四層”的考查要求。此外,反套路高歌猛進,命題人依據文本特點,隨文設題,以學科素養為導向,以關鍵能力為重點。2022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增強試題開放性,進一步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得分收益,使學生正確有效地運用習得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在學習和生活實際中學以致用。
4.命題趨勢上,三道客觀題加兩道主觀題的基本框架不太可能變化。客觀題“選是”“選非”兼有,主觀題可以繼續做文章,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度。具體來說可能會有如下變化趨勢: 一是問題情境的陌生化。題干設置上故作高深,加入新的理論、概念,或是加入非文字信息,如漫畫、圖表、統計數據、實景照片等。 二是問題情境的復雜化。比如,將教材、整本書閱讀的內容進行嵌入式考查;將材料間、材料內部、材料與文本外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 三是問題情境的應用化。運用材料中的觀點、原理、方法等認識、分析、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問題。綜合考查必備知識、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  5.教學啟示上,基于上述內容,我們給出模塊整體復習備考的建議如下:提要鉤玄看文本,即閱讀時,先看語料出處,明確大概方向、內容;進而整體把握文本結構框架,類似作文的提綱,明確主題內容與材料的組織安排即可。字斟句酌看選項、看題干。一些學生做錯題主要因為選項、題干的語言繁冗、陌生,我們要訓練學生運用語法知識,簡化句子。此外,還需要注意選項的前半部分,防止出題人利用我們習慣注重句子中后段的慣性思維,套路我們。不僅需要出題,而且必須給出答案。學生轉變身份,反向要求他們對文本有更深刻的把握,可以小組協作。多讀書多看報,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報道。另外,關注熱搜頭條及對應時評,教師篩選整理好后,印發給學生,利用晨讀、睡前時間出聲朗讀,培養信息類文本的語感,同時積累大量素材。“加減法”意識主要體現在必備知識上。必備知識的考查體現了語文試卷的專業性。做減法就是梳理大大小小的知識體系、解題思路,綱舉目張;做加法就是在必備知識框架之上,豐富相應知識點,枝繁葉茂。信息類文本大概率以論述為主要表達方式,論述類具有其自身特征:論題(點)、論據、論證三個基本要素,論題的提出與展開,論據的組織安排,論證思路與結構,論證語言特點……歸結起來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