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個非常奇怪的歷史傳統,這就是祖傳手藝“下克上”,這個很好理解,就是下級對上級的成功攻克,比如家臣篡奪家主的位置,比如近代的二二六兵變等等,本質上都是階層較低的人為了博取更大的利益的自發行為,而且事發之后,統治者還必須接受的地步,和造反奪取天下又有所區別。 日本的下克上最頻繁的就是軍隊,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大家可以畢恭畢敬鞠躬一下,有了利益沖突,先砍了再鞠躬,但和晚唐時期的藩鎮牙兵們相比他們還是差了那么一點點,畢竟下克上后一些人實現的階層的跨越。 但牙兵不同,自己不想跨越階層,只想換個聽話的節度使讓自己日子過得舒舒服服,不舒服了大不了重新換了就是,以至于晚唐的時候河北三鎮的節度使人人自危,恨不得離開節度使位置到朝廷當個安樂公。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晚唐時期的那些不聽話的藩鎮最大的任務不是保持獨立與朝廷對抗,而是向牙兵們負責,確保自己手底下的驕兵悍將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一旦舊的節度使不能讓他們滿意,驕兵們就會殺了他重新推出一個新人上位,如果這個新上位的又讓他們不爽,那么就來一次這樣的流程。 可以說獨立型的藩鎮節度使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和軍閥首領沒有什么區別,但內心的痛苦大概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因此一旦有機會,他們巴不得被調往朝廷中樞,哪怕到京城當個閑差都比在這里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好很多,畢竟自己屁股下面是個火山口,動不動就會爆發的那種。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北三鎮,一開始最鬧騰的事盧龍鎮節度使,在劉總擔任節度使的時候,恰好唐憲宗削藩,劉總千方百計想要歸順朝廷安享晚年,但底下士兵攔著不讓,幾番下來,劉總干脆直接殺了十個士兵,然后夜間偷偷地逃跑,但沒跑多久就死在了定州。 劉總一死,朝廷命令曾經擔任過河東、宣武節度使的張弘靖擔任新的節度使,張弘靖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砸了安祿山、史思明的祠堂,然后申令朝廷的法度,約束軍士的行為,但這些驕兵都蠻橫慣了,張弘靖想要教他們做人,他們卻先給張弘靖上了一課,沒多久,驕兵叛亂囚禁了張弘靖,夷滅其三族。 盧龍鎮的驕兵推翻了張弘靖,擁立朱克融為新的節度使,正好成德鎮也叛亂了,朝廷焦頭爛額,只能承認朱克融成為新的盧龍節度使,但朱克融一點也不開心,小心翼翼當著節度使,和驕兵們周旋,結果玩砸了,又被這群驕兵給殺了,擁立李載義為新的節度使,后來李載義又被手下楊志誠驅逐,自己當了新的節度使。 要說最慘的還是田弘正,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發生兵變,驕兵們推舉田弘正擔任新的節度使,田弘正知道這個位置不好當,跪在地上半天就是不起來,被驕兵們堅持推上位,他也知道如果繼續拒絕,搞不好被這群驕兵給殺了,只能硬著頭皮答應。 剛當上魏博節度使,他立馬向朝廷表示歸順,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朝廷的幫助,在唐憲宗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幫助下,這群魏博驕兵總算暫時安分了一點,田弘正也被朝廷冊封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他可開心不起來,一直苦求離開魏博進入朝堂當官,但一直沒有成功,最后便宜了哥哥田融當了太子賓客留在朝廷。 但還沒完,因為田弘正“能力出眾”,元和十五年(820年),又被朝廷調往成德節度使,結果成德驕兵反叛朝廷,直接選擇殺了他全家祭旗。 盧龍、成德都亂了起來,就剩下魏博沒亂了,朝廷立馬安排田弘正兒子田布當魏博節度使,而田布剛到魏博就被擺了一道,驕兵問他是否帶領魏博恢復到以前獨立自主快樂的日子,田布一聽就知道要反叛,二話不說直接舍生取義,自殺而死。 但田布死了,自然還有新的人出來,魏博自己推舉了史憲誠擔任節度使,至此魏博節度使不再姓田,而是由驕兵自己推選出來,一直到唐末都亂糟糟的。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史憲誠被手下所殺,何進滔上位,滿足牙兵需求,傳了三代;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何進滔孫子何全皞被殺,韓君雄上位;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韓君雄的兒子韓簡被樂彥禎廢所廢,樂彥禎上位;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樂彥禎無法壓住這些驕兵悍將,被迫出家,牙軍擁立趙文?,趙文?反手就被殺,最終有膽量和野心的羅弘信上位;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羅弘信兒子羅紹威怕被殺,私下聯系朱溫,徹底滅了牙兵,但也讓魏博成為朱溫的附庸,至此魏博開始消停了一段時間。 可以說晚唐這些藩鎮的下克上可比日本那時候頻繁和嚴重多了,也讓在節度使位置上的人膽戰心驚,雖然成為朝廷高官,但面對的都是一堆驕兵悍將,他們說話聲音大一點都會被嚇到開后門逃跑,有時候為了讓這些驕兵悍將過得開心一點,還要執板唱歌,至于賞賜更是日以萬計,不知道要搭上多少家產,可謂是賠本的買賣。 “其后節度使多儒臣,其兵浸驕,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眾皆和之,節度使輒自后門逃去。前節度使田牟至與之雜坐飲酒,把臂拊背,或為之執板唱歌。犒賜之費,日以萬計,風雨寒暑,復加勞來,猶時喧嘩,邀求不已”——《資治通鑒》 可以說晚唐時期士兵的地位空前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讓士兵浴血奮戰就得拿出實實在在的利益,否則別想他們賣命,搞不好甚至反過來要了上位者的命,至于國家和民族他們也不關心,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小日子,一旦他們利益受損,下場就是生死族滅。 所以從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一代代的君主前仆后繼的打壓士兵提高文人的地位是有原因的,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策略,最終在北宋時期徹底壓制住了這種風氣,也讓唐朝文人不如狗轉變到宋朝好男不當兵的局面,可以說從宋朝開始,下克上的現象基本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