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聯系家長續費,有家長問我初中還帶不帶? 我回復不帶,初中是另一位老師教學。 家長發來一個震驚的表情,告訴我,孩子會傷心的。 我平時很嚴厲,有學生反映我有點兇。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很喜歡我,他們會因為不是我上課,就選擇不報班。 這時候,我不會沾沾自喜:看吧,我的魅力如此大!而是選擇和他們講道理—— “幼兒園到大學,我們每個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許多的老師,每個老師各有特點,他們的教學風格也存在差異。這其中必然有自己喜歡的,也有自己不接受不喜歡的,這很正常。 但是,適應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必修課,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泛化到對具體學科的抵觸,從而影響到這門課的學習和成績。這樣的做法很不對,也很愚蠢。 要記住,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再喜歡或者再不喜歡某位老師,ta也只能陪伴你走過學習的一小段路程。如果因一時的情緒沖動影響到個人的學業和成長,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無論是學校換老師,或是和好朋友分別,身邊的親人離世等,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經過或長期或短暫的分離,心理上出現不適感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不適應就過度保護。 “不適應”到“適應”需要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心理慢慢長大成熟的過程。時間可以治愈一切,也可以沖淡一切。很多時候,換老師沒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孩子也沒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當你發現孩子對某位老師十分抗拒時,可以試試這樣做—— 1.認同孩子的情緒。這里的認同并不是說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也有同樣的情緒,這樣反而會給孩子找到借口,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對的,老師就是不好,父母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樣的。而是要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喜歡原來的老師,也知道新換了老師你肯定會不適應。”先讓孩子覺得你真的在傾聽并且理解、尊重他的看法。 2.告訴孩子信賴老師。剛開始接觸,因為學生對老師不熟悉,會產生恐懼感,尤其是上一位老師十分優秀的情況下,學生對新老師的到來更是全身心地抗拒。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老師都有各自的教學方式方法,可以通過實例盡可能地美化新老師,讓新老師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高大起來。 3.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家長可主動、友善地與老師進行溝通。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老師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對班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評價學生時總會產生一些偏差,如果此時家長能及時提供孩子的日常行為狀況,有利于老師實施教育。 所以,小升初需要銜接和過渡的不僅僅只是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