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1.33說: maitri karuna muditopeksanam sukha duhkha punyapunya visayanam bhavanatas citta prasadanam 借著培養對快樂的人報以友善的態度,對苦痛的人報以慈悲的態度,對美德的人報以喜悅的態度,對不善的人報以漠不關心的態度,頭腦就會變平靜。 我們學習《瑜伽經》已經知道了瑜伽是關于心念的平靜;如何才能讓心念平靜?帕坦伽利在經文1.33中給了我們四個工具,這四個工具是關于他人所做所為在我們內心應激起怎樣的“化學反應”;帕坦伽利說可以幫助達成瑜伽狀態的內心反應應該是: 對快樂要友善 對苦痛要慈悲 對美德要喜悅 對不善要無視 這些要求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卻難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落實。為什么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心自有其習慣,我們需要心的訓練;練習瑜伽就是對心的訓練。很多人練習瑜伽時,當看到有的體位我們的努力沒有導致我們認為“足夠”的回報,卻同時看到有另外的人,特別是和自己練習時間或者狀態相近的人,得來卻非常輕松如意的時候,往往感覺到的不是對他人的喜悅和友善,而是感覺到滿滿的挫折感和“酸”。如果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潛意識中正在發酵的這類負面情緒,這里就有著真正瑜伽的開始。假如我們看到其他人的成功,但只是把其他人的成功看作遮蓋自己的陰影,那么我們就會錯過其他人成功給我們的能量饋贈。《瑜伽經》中說要培養對其他人快樂的友善和其他人美德的喜悅,首先就是培養我們可以慶祝他人成就的心理氛圍。 很多人在練習瑜伽之前都有可能是這樣的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假設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幸福,成功,美德等等好東西都是有限的,其他人的得到意味著我的沒有得到,其他人的多就是我的少。生命就像抽獎活動一樣的零和游戲,你中了獎等于我中不了獎。但是瑜伽練習可以讓我們認識生命的無限可能,這樣的心靈轉變其實開始于我們通過練習找到內心情感的新出發點。如果是從自我和“小我”的角度出發,我們對其他人的成就優秀和美德就會感覺很負面;小我讓我們生出我們通常所說的“羨慕嫉妒恨”,可能還有悲傷,憤怒,失望甚至絕望。我們的大腦基于潛意識生成的負面情感就會編織出無數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其他人會得到我們的得不到,或者編制很動聽的故事來解釋為什么其他人的得到其實也是各種的不值得... 點擊下圖購買精選瑜伽裝備 如果我們可以在瑜伽練習中發現自己因為其他人的成就心里“酸”, 說明我們還有救;從這一刻開始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在心中慶祝他人的成功,訓練自己內心因其他人的成功而喜悅,在瑜伽教室這樣的機會有很多很多。其他人的成就或者成功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在以前看到的是自己的小,而現在我們要訓練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大。這種對大腦的訓練就是在要在我們的大腦神經回路中雕刻出一個新的通道。繞開原來的那些羨慕嫉妒恨的神經通路而激活友善喜悅和愛的通路。對其他人成就的喜悅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旅途心懷喜悅,同時我們也可以被其他人的成就激勵并且被其他人的能量所吸引,沿著其他人的腳步繼續向前。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每個人都是宇宙關鍵和不可替代一部分。如果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應該有一個更好的位置,應得到更豐盛的禮物其實我們卻會遠離宇宙的饋贈;所謂的宇宙的饋贈其實只是我們自己內心幸福狀態的反映而已。當我們想要更多卻怕失去的時候,我們其實就進入了一個匱乏模式 - 這種匱乏模式遵循經濟學,就好像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比如礦產石油什么的,是有限的和需要爭奪的。但是宇宙和內心的規律不遵循經濟學, 宇宙中的能量是豐盛的和無盡的。瑜伽練習訓練我們不執著于目標,放下糾結,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的饋贈,享受宇宙的豐盛。 瑜伽練習讓我們學到:生而為人,我們不僅僅要在這個物質世界上走一回,還要得到心靈的平靜和靈性的智慧。盡管在物質世界中,我們有各種法律保護財產,有各種體系維護聲望和名譽,商標和產權可以得到保護,但是我們實際上卻并沒有真正擁有任何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講, 我們能夠有的只是從能量世界的一筆“量子貸款”,當身體崩解時必須還回宇宙能量“銀行”,而在這個物質頻率存在期間的任何東西都不屬于我們,也不能隨身帶走。這樣與其要占有或者擁有,更重要的是應該利用我們的所有來協助我們更智慧地生活。成就不是財富,而是體驗;體驗來體驗也會去。如果我們執著于畢竟會去的,我們就注定會陷于苦痛之中。生命中會有無數的體驗,它們走入我們的生命,豐富了我們的生命,然后離去;有的時候我們深愛一種體驗而不肯放手不愿改變,另外的時候我們排斥一種體驗恨不得馬上改變。可是瑜伽讓我們學到生活的現實就是任何東西或早或晚都終將改變。物質世界的所有都不會永久,只有和內在生命智慧源泉順位的心靈平靜才能永存。 把《瑜伽經》1.33帶入練習,希望有一天就像楊定一博士《豐盛》一書中說的: “不知不覺,你竟然會發現是透過豐盛,心、一體才可以和人間做一個聯結。是透過豐盛,心才可以活出它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