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后,陳毅奉命到山東解放區接替羅榮桓,負責指揮山東解放區的工作,我軍中一直有很多著名搭檔,如“朱毛”、“劉鄧”、“林羅”、“陳粟”等,“陳粟”即陳毅、粟裕兩人,粟裕是我軍公認的軍神之一,不論游擊戰,大兵團作戰都是一把好手,而在我們的印象里,陳毅元帥卻是以宣傳、鼓動、政治、外交、整合團結班子,處理復雜問題等工作聞名,而忽略了陳毅元帥的軍事指揮能力。今天我們講的就是,陳毅元帥初到山東,面對復雜形勢,開展的一次為阻止國民黨軍隊搶占勝利果實的阻擊戰--津浦路阻擊戰。 ![]() 粟裕、陳毅 我們今天先講下,陳毅元帥發動津浦路阻擊戰的背景: 當時,我八路軍、新四軍積極調動,按照“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軍力開始重新布局,此時的國民黨軍隊更是沒有閑著,他們也在平行地與我軍賽跑。蔣介石一邊同毛澤東談判,一邊迅速調動兵力沿平漢、津浦鐵路北上,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并向解放區進攻。 到1945年9月中旬,蔣介石就已經調動了36個軍、73個師。其中一部分是國民黨嫡系部隊,由云、貴、湘、黔出動北上,或由越南海防、海南島乘船北上。一部分是投降的偽軍,蔣介石給他們封官,充當進攻解放區的先頭部隊。其中,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延年率12、97、騎2軍進占商丘、徐州,準備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10月,19集團軍司令陳大慶率霍守義的12軍、廖運澤的騎2軍由徐州向濟南推進,開路的是由偽軍改編的吳化文部第3方面軍。李彌率領的8軍由海運到青島登陸。 為了防止抗戰勝利的果實被蔣介石奪走。阻止國民黨軍從平漢、津浦鐵路北上,10月15日,黨中央指出:“目前華北、華中解放區作戰的重心,應放在鐵路線上,作戰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和阻止北進之頑軍。”于是破路任務被分配到各個解放區。 我軍采取定價獎賞的方式積極動員解放區群眾,各解放區居民聞風而動,幾天時間內,把鐵路扒了個稀巴爛,南北交通大動脈被切斷,國民黨軍隊北進步伐被大大延緩,直接促成我軍先一步達到東北,占得先機。 羅榮桓對上級命令向來執行不打折扣,而中央一再電報催促其帶領部隊向東北開進,對破路運動確實分身乏術,只能派魯南軍區去執行。 而國軍也不是傻瓜,特別是原日偽吳化文部,久與我軍打交道,有了一套對付我軍的方法,在沿津浦路向濟南行軍的途中,他們采取邊修路邊前進,步步為營的方法,讓我們無隙可乘。就這樣,陳大慶、吳化文部沿津浦路步步北上,相繼占領臨城、兗州、鄒縣、大汶口等地,進入濟南。 陳毅剛到臨沂,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難局面。然而敵情的嚴重只是外部的困難,更嚴重的困難還是山東部隊內部的問題。《陳毅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山東主力部隊60000人開赴東北,只留下第4、8兩個師加上區縣地方部隊。陳毅所能指揮使用的山東所有部隊,實際只有50000人。而新四軍北上入魯部隊有的還未到達。 整個華東局面復雜,敵情嚴重。蔣介石還都南京,蘇魯解放區將成為直接威脅國民黨南京政權的“大患”,成為蔣介石調兵北運的大障,必先除之而后快。而陳毅所轄部隊,力量相當分散,有剛從華中調來山東的,有剛從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的,有在某一地區活動發展多年不愿遠離老家的,也有干部過去對陳毅并不熟悉而個性很強,不那么'聽招呼’的。要在這種情況下將各個方面的力量歸統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集中協調的、可以實施機動作戰的野戰大兵團,來對付裝備、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敵人,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陳毅與羅榮桓交接工作后,馬上與黎玉趕到鄒縣香城的前線指揮部,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陳毅向大家傳達了中央指示和津浦路作戰的意圖,他以簡潔的語言表示戰斗的決心:“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誰敢來摘果,把槍繳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