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7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關于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協定,11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1958年2月改名“二機部”(即核工業部),同年5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批準了二機部上報的“五廠三礦”建設方案: 五廠:
202廠:包頭核燃料元件廠,全國核燃料兩家生產廠家之一(另一家是四川宜賓812廠)。
504廠:蘭州鈾濃縮廠,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稱為“中國濃縮鈾工業的搖籃”。
以下視頻來源于 科普觀ScienceView 404廠: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中國建設最早、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大、政企合一的核工業綜合性科研生產基地。這座矗立在西北戈壁灘上的核工業基地,曾經創造出包括第一個反應堆、第一條核材料生產線在內的“核工業十個第一”。
221廠: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核對外稱為“青海省綜合機械廠”,掩護名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在這里研制出廠;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成功的原子彈在這里研制出廠;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成功的第一顆氫彈在這里研制出廠;中國第一代核武器主要在這里研制;1995年5月16日,221廠完成歷史使命、全面退役。 三礦: 位于江西撫州樂安的721礦,有中國“鈾都”之稱,是因為721礦是我國最大的礦,職工家屬加在一起人數達5萬人。然而,要說我國最早的鈾礦,則是號稱“五廠三礦”中的三個鈾礦,均為1955年發現,其中又以711礦影響最大,被稱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711礦:位于湖南郴縣許家洞。1955年發現,1963年投產,1994年停產,2004年廢棄。中國最早一批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也是全國最大的鈾礦之一,1985年712礦停產后工人們連續搬出。 作為全國第一個鈾礦山,711礦不僅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鈾原料,還為我國氫彈、核潛艇的研制提供了穩定高品質的鈾原料。711礦還為全國其他鈾礦山輸送各類技術人員超過3000人。可以說,中國有鈾礦的地方,就有711礦人的身影! 在離許家洞10公里的郴州城郊下湄橋的一個山坡上,有一座烈士陵園,高高的湘核先驅紀念碑巍峨矗立,這里長眠著74位第一批為采礦捐軀的勇士。周都禮、陳長和、唐恩武、彭發朝……犧牲時,他們大多不到30歲。另外還有105名礦工因公倒在了生產崗位,還有不少711礦的家屬包括下一代,都患有各種疾病,可以說,711礦為新中國的事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們不應忘記他們。
712礦:
713礦:位于江西上饒楓嶺頭鎮稠川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珍貴的原料鈾。
713礦建成沒多久,中蘇的關系惡化,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不再提供技術支持。當時的工人于是決定采用土法煉制,采用鋼釬撬、鐵錘砸、炸藥炸,將礦石粉碎后,再裝入水缸木桶中用稀硫酸浸泡,就像紗布做豆腐一樣反復地過濾礦石,接著沉淀、烘干,最終提煉出一種俗稱“黃餅”的原料。因為鈾原料具有極強的輻射,很多工人吸入大量的礦塵或致殘,或犧牲。 713礦視頻 |
|
來自: 哈哈獅的信箱 > 《三線廠和軍工廠及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