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424年6月的一個黃昏,一望無際的漠北草原上,孤煙蒼穹,長河落日,潔白的羊群就像是天邊的云朵一樣,慢悠悠地晃動著,一支長長的隊伍緩緩地出現(xiàn)在遠方。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歸來,明軍鐵騎這一次直打到狼居胥山,沿途追擊韃靼阿魯臺所部,并順勢滅掉了尾大不掉的朵顏三衛(wèi)。 ![]() (朱棣五次北伐) 大軍一路漫漫凱旋而歸,在行至漠北蒙古一個叫清水源的地方時,躊躇滿志的朱棣想起漢時竇憲勒石燕然的功績,一時豪氣勃發(fā),讓隨行大學士楊榮撰寫掃北實錄,并將之篆刻在清水源的一處石崖峭壁上,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赫赫武功。 當大軍進入內蒙古境內的榆木川時,常年征戰(zhàn)的朱棣突感身體不適,隨即病重難行。深知大限將至的朱棣安排好后事,將大明帝國傳給了長子朱高熾。 1424年8月,夕陽斜照,在位22年的朱棣滿懷著對萬里江山的留戀與遺憾,心有不甘地撒手西去了。 ![]() (夕陽下的朱棣) 在朱棣的內心深處,他一定還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做,還有太多的謀劃未能實施,只要上天再給他20年的時間,他一定能將大明帝國治理的萬國來朝、遠邁漢唐。 一、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從年少起即跟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戎馬倥傯,11歲時被封為燕王,永鎮(zhèn)幽州。 朱元璋這一生中,除了長子朱標,最喜歡的就是雄才大略的朱棣,曾當眾說朱棣“最像自己”、“異日安國家者必燕王也”。 ![]() (明成祖朱棣) 縱觀朱棣煌煌烈烈的一生,奉天靖難,遷都北京,五征漠北。 他異常重視國家和領土的完整,征南方收回交趾,在東北部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在新疆設立了哈密衛(wèi),在湖廣推行土司制度,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措施,鑄就了大明王朝鐵桶般的江山。 ![]() (明朝疆域圖) 他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胸懷海洋戰(zhàn)略的帝王,他對大海的渴望和眼光,也是歷代帝王所不具備的。先后六次派遣鄭和遠航,最遠處到達了非洲的好望角,領先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整整一個世紀。 ![]() (鄭和下西洋) 鄭和每至一處,就按照朱棣的旨意立碑記事,這成為南海疆域最早的依據(jù)之一。如果此后歷代帝王能夠將朱棣的海洋戰(zhàn)略繼承一二,也許中國就不會錯過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 他極其重視文治,廣開學校,首創(chuàng)內閣,重組監(jiān)察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數(shù)百年的官制。 他歷時二十年編修的《永樂大典》,共22877卷,包羅了先秦百家以來的所有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瑰寶,也是存世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 (永樂大典) 他勵精圖治,他宵衣旰食,他拼命地想向敬重的父親和大哥證明,他也可以當一個好皇帝,他也有能力帶領大明走向巔峰。 “不割地、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明一代,朱棣的子孫也許有荒唐的,有胡鬧的,但無一例外都是錚錚鐵骨。 大明享國276年,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自少年從軍,到病逝于大軍凱旋途中,朱棣不愧是馬背上的皇帝。在他一生的戎馬中,漠北征戰(zhàn)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濃墨重彩。 二、五次親征漠北早在當燕王時,朱棣就兩次跟隨岳父徐達深入大漠,北征殘元,就藩北平時也曾多次率軍出擊塞外。 朱棣登基后,對蒙古諸部繼續(xù)實施“威壓”政策,不僅遷都北平,還多次親征漠北,修筑九邊重鎮(zhèn),穩(wěn)固了大明北方邊境。 ![]() (大明軍隊) 除此之外,朱棣還推行“施恩”策略,通過封王、賜糧、劃分牧區(qū)、鋤強扶弱等措施,對蒙古各部進行分化瓦解,剿撫并重。 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派遣郭驥,前往漠北蒙古諸部進行招撫,其中瓦剌和兀良哈部順利接受明廷的招撫和敕封,但勢力最為強盛的韃靼部卻拒絕了明廷的招撫。 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是忽必烈后裔,一向以元朝正朔自居,不愿向明廷臣服,他不僅下令殺害了招撫使郭驥,還縱兵劫掠大明邊境。 朱棣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立即任命琪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統(tǒng)軍10萬討伐韃靼。丘福是朱棣靖難起兵的老班底,作戰(zhàn)勇猛,對朱棣忠心耿耿。 但朱棣深知丘福勇則勇矣,但機變不足,大軍孤懸塞外,一切只能依靠統(tǒng)軍之人的謀略和果決。 常年跟蒙古人作戰(zhàn)的朱棣深知北征艱難,放心不下。《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朱棣臨行前對丘福耳提面命: “毋失機,毋輕犯,毋為所殆。一舉未捷,俟再舉,爾等慎之。” 但是朱棣的擔心終于成為現(xiàn)實。 丘福出塞后,早就將朱棣的囑咐拋之腦后,靖難之役中,每逢大仗攻堅,丘福總是作為前鋒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功勛卓著,戰(zhàn)后被朱棣許為靖難第一功臣。心高氣傲的丘福出塞后,并沒有把韃靼放在眼里,一路輕敵冒進。 韃靼可汗本雅失里仿效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戰(zhàn)法,以小股敵軍詐敗、騷擾,不斷擾亂丘福的判斷,誘使明軍孤軍深入,同時充分利用了草原的氣候和環(huán)境,一點一滴的消耗明軍。 ![]() (臚朐河慘敗) 左右副將看出蒙古軍誘敵深入的計策,紛紛向丘福進言:“敵示弱,誘深入,進必不利?!?/span>奈何丘福一心想立下藍玉那樣的不世之功,幻想著一戰(zhàn)而滅蒙古,根本聽不進任何勸諫。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諸將泣下苦諫,福皆不聽,厲曰違者皆斬,令下后即先馳,諸將不得已隨行?!?/em> 終于在臚朐河(今外蒙古克魯倫河)流域,養(yǎng)精蓄銳的韃靼大軍完成了合圍,趁夜伏擊了明軍營寨,長途行軍后精疲力盡的明軍沒有絲毫防備,黑夜里自相踐踏,被韃靼騎兵沿河追殺,遺尸百里。 ![]() (今克魯倫河,古稱臚朐河) 一天一夜之間,十萬明軍全軍覆沒,丘福也死于亂軍之中,明軍的鮮血染紅了整個臚朐河。 ![]() (韃靼騎兵) 臚朐河之役可以說是大明立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此時距離丘福誓師出征,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臚朐河慘敗的消息傳到南京,朱棣雷霆震怒,不禁剝奪了丘福的爵位,還下令調集諸路兵馬,準備親自出征。 永樂八年(1410年)3月,朱棣讓太子監(jiān)國,以視察邊疆為由,親率五十萬大軍征伐韃靼,這是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次北征。 ![]() (朱棣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聽聞朱棣御駕親征,本雅失里不敢直纓其鋒,避而不戰(zhàn)。明軍行至臚朐河時,朱棣率全體將士祭奠了陣亡英靈,然后下令全軍出擊,終于在斡難河以西追上了韃靼主力。 朱棣親自領軍沖陣,這一役明軍各奮其勇,大敗韃靼,本雅失里只帶著幾名親信逃脫。 獲勝后的朱棣乘勝追擊,兵鋒轉向韃靼太師阿魯臺所部,在斡難河東北方向追上了敵軍,明軍雖勝,卻被阿魯臺只身逃脫。 ![]() (朱棣第一次清征示意圖) 此后朱棣在十四年的時間內,又先后四次親自參與了對瓦剌、韃靼等蒙古部落的征伐。 六次征伐漠北,明軍前后傷亡達數(shù)十萬人,糧草、軍餉、器械耗費無數(shù),嚴重影響了明廷的財政平衡。但朱棣仍然一意親征,雖然沒有取得最大的戰(zhàn)果,但也沉重地打擊了韃靼和瓦剌,有力的遏制了蒙古諸部發(fā)展的勢頭。 ![]() (五征漠北) 三、反殺朵顏三衛(wèi)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韃靼太師阿魯臺聞聽明軍又來,不愿意消耗實力,于是舉族遠遁。明軍在大漠草原上反復搜尋了數(shù)月,都沒有找到韃靼主力。 眼看軍糧耗盡,士卒疲敝,朱棣只好下令班師。 回師途中,路過朵顏三衛(wèi)封地時,朱棣突然下令進攻,重創(chuàng)了朵顏三衛(wèi)。 朵顏三衛(wèi)是三個由蒙古人組成的衛(wèi)所,分別為朵顏衛(wèi)、泰寧衛(wèi)、福余衛(wèi),又稱衛(wèi)兀良哈三衛(wèi),三衛(wèi)都擁有極強的騎兵戰(zhàn)力。 ![]() (朵顏三衛(wèi)封地) 朱棣在起兵靖難前,深知自己兵力缺乏,于是將主意打到了親弟弟寧王朱權身上,一番忽悠許愿之下,朱棣借走了寧王最精銳的朵顏三衛(wèi)。 《明史》記載: “每戰(zhàn)陷陣沖鋒皆三衛(wèi)精騎。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寧始?!?/em> 燕軍在靖難之役中的騎兵部隊大部分都是由蒙古人組成,其中朵顏三衛(wèi)是最精銳的突擊力量。 燕軍與南軍每戰(zhàn)膠著時,就以三衛(wèi)做鋒矢的蒙古騎兵發(fā)起沖陣,常常無往不利,故而朵顏三衛(wèi)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勛無數(shù)。 朱棣在戰(zhàn)后也對朵顏三衛(wèi)大加封賞,不僅將大寧之地盡數(shù)封給朵顏三衛(wèi),還對三衛(wèi)將士賞賜了大量金銀珠寶,朱棣對朵顏三衛(wèi)可謂是恩寵至極。 那么朱棣為什么要在回軍途中,對立下靖難大功的朵顏三衛(wèi)發(fā)動突襲呢? 朵顏三衛(wèi)封地在長城外的東北地區(qū),跟韃靼控制的地區(qū)接壤,兩者同為蒙古后裔,私下里多有來往。 在朱棣第一次北征時,抓獲的韃靼俘虜里,就有朵顏三衛(wèi)的將領和士卒,受韃靼雇傭前來參戰(zhàn),這已經(jīng)在事實上背叛大明了,朱棣震怒之下,將之全部斬首。 但此后朵顏三衛(wèi)非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時常引兵寇邊,劫掠大明百姓。在朱棣北征時,朵顏三衛(wèi)在阿魯臺的重金邀請之下,多次出兵暗助韃靼,威脅明軍側翼。 朱棣對朵顏三衛(wèi)的反復無常深感頭疼,在第五次北征途中,他就對眾將說道:“阿魯臺敢悖逆,恃兀良哈為羽翼也,朕當還師翦之?!?/p> 朵顏三衛(wèi)先是背叛,后又擾邊,無怪乎朱棣對其深惡痛覺了。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由于阿魯臺的避而不戰(zhàn),導致大軍師老無功,這就促使朱棣下定了決心,要為子孫后代除去朵顏三衛(wèi)這個隱患。 ![]() (朵顏三衛(wèi)駐地) 明軍行至屈裂兒河,三衛(wèi)在毫無防備之下,被早有準備的明軍一個突擊就擊潰了,明軍銜尾追殺四十里,三衛(wèi)叛軍被大量殲滅,部族首領也被斬殺,三衛(wèi)元氣大傷,從此對大明的威脅直線下降。 ![]() (剿滅朵顏三衛(wèi)) 在朱棣去世以后,他的繼承人因為種種原因,終止了北征、航海和對外擴張的既定國策,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慢慢停下了它奔騰的腳步,開始了修養(yǎng)生息和緩慢恢復。 雖然繼“永樂盛世”后又有了“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但大明再也沒有了成祖皇帝在時的雄武之氣。25年后的土木堡之變,標志著大明開始從巔峰滑落。 結語:五征漠北,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次親征,打到長城以外的皇帝。不同于其他皇帝象征性的親征,或者全程待在中軍,朱棣卻是每戰(zhàn)必親自率軍沖鋒。 ![]() (朱棣率軍沖鋒) 長刀出鞘,一聲“諸將士,隨朕殺敵!”,明軍上至統(tǒng)軍大將,下至無名小卒,都是瞬間熱血沸騰。 每每看到前方的明黃戰(zhàn)旗飄揚,看到那個讓他們無比敬仰的矯健背影,明軍總是士氣百倍,奮勇爭前,他們相信自己將跟隨這位偉大的帝王,再次鑄就大明鐵軍的無敵傳奇。 再也沒有比朱棣更出色的帝王了,朱棣的生平功業(yè),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超過了我們熟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一手締造的“永樂盛世”,也遠遠超過了后來所謂的“康乾盛世”。 日月光照,唯我大明。 朱棣無疑是屬于中國封建帝王中最頂尖的那一群人,他這一生雖然毀譽參半,但卻無愧于“永樂大帝”的光輝稱號。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