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優質的歷史自媒體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我們愛歷史 明初 作者:我方團隊成員、中國作協會員張嵚。
從執政風格上說,明成祖朱棣,也堪稱是位創業皇帝。 他一個公認貢獻,便是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特別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之間,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緊密聯系。期間他在西域設立哈密衛,行使中央主權,在西南推動“改土歸流”政策,同時建立貴州省。在東北設立努爾干都司,在西藏封贈烏斯藏,甚至借鄭和下西洋的機會,對南海諸島嶼也進行勘測,并且重新命名,著名的“永樂群島”即由此而來,如上種種,都是影響深遠的好事。 而在鞏固維護國家統一這件事上,朱棣一輩子操心最大的,便是與蒙古草原的關系問題。
自從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將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戰中全殲北元主力后,蒙古草原的格局,接連出現了驟變。 先是在捕魚兒海大戰中撿回命的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沒死在明軍手里,卻被宗室也速迭兒殺死,之后經過多年內訌,最終由非“黃金家族”的貴利赤篡奪大權。而貴利赤也取消了“元”的稱號,恢復了蒙古部落的古稱“韃靼”。 被很多“專家”認定又延續了近三百年的北元王朝,其實已不復存在。 而這時的蒙古部落,也分成了三大部分,除了貴利赤控制的“韃靼”外,還有衛拉特蒙古,即韃靼部。以及早在洪武年間就得到明朝冊封,并曾幫助朱棣“靖難”的兀良哈部。 而論起和明朝的關系,這三大勢力,在當時也各有不同。 最親的當屬兀良哈,即“靖難之役”時期的“朵顏三衛”,開始就是寧王的護衛,后來又成了朱棣的急先鋒,等著朱棣登基后,為了表示感謝,更把原先屬于寧王的大寧衛封賞給他們,且允許他們在開原,廣寧倆地與明朝互市。就連三衛中的各級大小頭目,也都給予了官職,朱棣每年更厚賜稻種農具,關系好得不行。 而日益變得親密的,卻是瓦剌。明初的瓦剌,定居在今阿爾泰山山麓至色愣格河一帶,共分為三大部,分別是輝特部及其首領禿孛羅,綽羅斯部及其首領馬哈木,客列亦錫部及其首領太平。 這時的瓦剌,雖然實力蒸蒸日上,但比起有黃金家族背景的韃靼來,卻還是弱勢,倆大的仇怨,更早就結得深,常年相互攻打不休。跟明朝的關系,也越走越近,朱棣登基伊始,就派使者來朝賀,到了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瓦剌三大部落的首領,即馬哈木,禿悖羅,太平,更一道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分別受爵“順寧王”“太平王”“賢義王”。至此,瓦剌也與兀良哈一樣,成為接受明王朝冊封的地方勢力。 而在朱棣登基早期,一直和明王朝敵對的,卻是韃靼。 這時的韃靼,實力在蒙古部落中最強大,內部矛盾也最大,鬼利赤篡權沒幾年,又被另一大將阿魯臺打敗。阿魯臺殺掉鬼利赤后,把一直在帖木兒帝國逃難的“黃金家族”后裔本雅失里接回來做傀儡可汗,其實自己掌握大權。 無論是誰掌權,韃靼對明朝的態度,都是一貫強硬。特別是阿魯臺掌權后,本來朱棣還想一心爭取,不但在邊境開設互市,以經濟手段拉攏,更劃撥土地,招撫歸降的蒙古人。甚至還多次派使者出使,阿魯臺起初只是虛與委蛇,而隨著對瓦剌戰爭的節節勝利,他膽子也壯了。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再次派使者出使,更做出友好表示,釋放大批先前俘虜的韃靼軍官,不料阿魯臺膽大包天,竟然將明朝使者郭驥殺害。這下惹惱了朱棣:開戰! 打仗這事,朱棣一向效率高,阿魯臺三月份殺明使,是年七月,朱棣愛將丘福率領的北伐大軍就出征,誰知欲速則不達,這丘福早在“靖難之役”時,就出名的有勇無謀,這次更輕敵冒進,七月出兵,八月就中了埋伏,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說,丘福及麾下五位大將更全數戰死。 敗報傳來,一生所向披靡的朱棣憤恨不已:打一輩子仗哪吃過這么大虧?于是一個更大規模的戰爭計劃迅速啟動:御駕親征。
在對待韃靼的問題上,朱棣真是鐵了心,丘福不行,就干脆自己來,接到敗報的當月就下令,命長江以北所有精銳部隊,都要限期集合,一共集結五十萬人,非要打服韃靼不可。 洪武皇帝朱元璋,三十年苦心治國的成果,這次更是完美呈現,大明帝國的戰爭機器,以高速到驚人的效率恐怖開動。僅運輸糧食的武剛車,就準備了三萬多輛。軍隊規模更是空前龐大。以同期名臣金幼孜的贊嘆說:這次大明軍隊的兵甲之威武,車馬之雄壯,都堪稱歷史空前。大軍行進所過之處,隆隆的聲音,連山谷都感到震撼。 如果從動員人力上說,這次北征更創造了中國歷史的記錄:作戰部隊高達五十萬人,運送后勤給養的護衛軍隊和民夫,更有近六十萬人。這種動員人力超過百萬的大規模征討,堪稱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強大的遠程軍事作業。就像一只恐怖的魔獸,正發出驚雷般的嘶吼一樣,整個草原,都感受到了大明虎師堅硬腳步的震顫聲。 這種空前規模的戰爭準備,也彰顯了朱棣必勝的決心。決心這么大,還是跟當時草原的局勢有關。雖然草原三大勢力,兀良哈和瓦剌都相繼歸附明朝,但之間的關系并不牢靠,韃靼代表“黃金家族”,素來威望高,只要打服了韃靼,才能真正威懾草原。更何況丘福戰敗,影響惡劣,如果不能扳回局面,瓦剌和兀良哈的叛變,只怕是時間問題。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打贏。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十日,這支必須勝利的北伐大軍,在朱棣的率領下正式出發。職業軍人出身的朱棣,這次更興奮無比,一路上除了給群臣灌輸必勝信念外,還忙里偷閑,時常鬧些游樂項目,要么是拉大家賞雪,要么時常給路上所見的山川河流命名,甚至還常彎弓搭箭,追逐野兔。這支武裝到牙齒,聲勢浩大的大軍,在朱棣的這番引導下,更像是個歡樂的旅行團。 這種輕松愉快的表現,更說明了朱棣必勝的信心。就像他不斷告訴部下的那樣,這次出征,大明有五條理由必勝:以大擊小,以順收逆,以治攻亂,以逸待勞,以悅吊怨。有這五大優勢,勝利必然屬于大明。 但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軍事奇才,朱棣并非盲目樂觀,反而深知此戰的艱巨:深入漠北,后勤補給面臨極大考驗,面對具備機動力優勢,戰斗力兇悍的韃靼騎兵。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場嚴峻的惡戰。 可也正是因為惡戰,朱棣才這么興奮。他骨子里流淌的就是軍人的血液。一個優秀的軍人,渴望迎接一切挑戰,面對最強大對手。因此在這場中國古代史上規??涨暗纳钊脒h征中,軍人朱棣十分享受這個過程。 五月,苦苦尋找敵人的朱棣經過嚴密搜索,終于有了斬獲,原來聞聽朱棣大軍壓境,韃靼可汗本雅失里與太師阿魯臺,竟然雙雙腳底抹油,分頭逃竄。其中本雅失里倒霉,本以為逃到翰難河該安全,誰知朱棣橫下一條心,率領輕騎兵死追,追到這里逮個正著。 其實遭遇本雅失里的時候,朱棣的抉擇也十分冒險。當時明軍大部隊并未跟進。只是朱棣帶著護衛精銳,每人攜二十日口糧在急追。等著遭遇本雅失里的時候,后續的火器和步兵部隊還在路上,以朱棣帶領的衛隊數目,對比本雅失里毫無優勢。 但朱棣毅然決定:打!這是在成吉思汗起家的翰難河上,明朝皇帝與蒙古可汗之間,一次真正面對面的血拼。不打埋伏,不耍詭計,狹路相逢,就看誰更勇更硬。 迅烈如風的攻擊,就這樣猝不及防的打響了。朱棣親自登高布陣,命令進攻。追擊而來的明軍似烈火燎原一般,發起了洶涌的攻勢。氣都還沒喘勻的本雅失里頓時傻了:這是一群怎樣的怪物。一路追殺,毫不停歇的就要打。完全沒有準備的蒙古軍,一個回合交手下來,就立刻被打崩潰。本雅失里驚慌失措,才一個照面,就帶著七人七騎倉皇逃竄。 這就好比一個勇士憋足了勁,要給老對手致命一擊。沒想到對手已經嚇破了膽,才給揍了兩拳,就腳底抹油倉皇逃竄。 翰難河大戰,朱棣出奇制勝,贏得干凈利索,心情也格外開朗。順便還給戰場上的河流改了名,起名叫清塵河。這個頗有情懷的名字,也伴著這場霸道的勝利傳揚出去,以至于仗剛打完,大批蒙古部落就組團來表忠心投奔?!睹鲗嶄洝飞系摹敖蹈秸呱醣姟保钦鎸崒懻铡?/span> 但朱棣卻也深知,真正的考驗卻還沒到:韃靼的主力部隊,都掌握在阿魯臺手里。而后朱棣做出了另一個勇敢的決定,一面發布詔書,宣布班師回朝,命大部隊南歸,擺出回家休息的樣子。他卻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繼續向東搜索,不找到阿魯臺決不罷休。 功夫不負有心人,六月八日行軍路上,途經飛云塹時,朱棣卻正遇到藏身山中的阿魯臺。而作為一個享譽草原的名將,阿魯臺的反應也十分迅速,立刻利用山地掩護且戰且退,與朱棣相持。 面對狡詐的阿魯臺,朱棣命令明軍結成嚴整軍陣,步步緊逼碾壓。將阿魯臺逐步壓制在飛云塹的九龍口。在經過三天僵持后,戰斗終于打響,朱棣這次來個引蛇出洞,先派幾百騎兵挑釁,被逼急眼的阿魯臺,果然大兵殺出。這下明軍來了精神,朱棣僅帶著千人精銳,奮勇沖進韃靼軍陣中,緊接著明軍三軍用命,終將敵人打得崩潰,隨后明軍追殺,阿魯臺倉皇逃竄。 特別搞笑的是,兵敗如山倒的阿魯臺,第一反應不是罵朱棣,而是沖身邊人罵娘。本來對這仗打不打,他一直就糾結,是身邊一批猛將拍胸脯保證,說韃靼戰斗力必勝明軍,這才壯著膽子打一把,誰知一打就被明軍打花。而且比起本雅失里七人七騎輕松逃竄的瀟灑。阿魯臺卻格外狼狽,還曾經一度被明軍咬住,慘遭明軍火器暴力轟炸。嚇得又一批部下慌忙投降。 至于阿魯臺本人,則是一邊逃一邊哭罵部下:叫你們當初不讓我投降,現在跑都跑不及了。 比起悲戚戚的阿魯臺,朱棣卻是心情大好,回師的路上,還興高采烈的拉著部下游覽沿途名山大川,捎帶寫了一票詩文,碰到好看的景物,更命令刻石紀念。勝利的滋味著實美好。但真實的過程,卻格外艱辛,明軍回師路上糧草匱乏,甚至好些士兵缺糧餓死。勝利,其實艱難無比。 而這場艱難的勝利,意義卻非常重大:雖然跑了本雅失里,也沒逮著阿魯臺。但此后不久,本雅失里就被瓦剌殺死,阿魯臺則乖乖向明朝臣服,并于永樂十二年(1413年)七月,受封為明朝“和寧王”。此舉意義非同一般,以歷史學者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的話說,這意味著“蒙古族統治者的政權便成為明朝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政權?!?/span>
自從被朱棣狠打一頓后,阿魯臺在明朝面前,暫時老實了。不但頻繁遣使入貢,更尋機會時常挑唆,拼命離間明朝和瓦剌的關系。每次給明朝匯報工作,內容也千篇一律,不是說瓦剌欺負他,就是說瓦剌心懷不軌。 對阿魯臺的用意,朱棣心知肚明。雖然挑唆不上當,對阿魯臺也盡量拉攏,除了給爵位,不斷厚賞外,連阿魯臺失散在中原的哥哥妹妹,也一并找到送回,令他們一家團圓。 但隨著與韃靼關系的不斷升溫,明朝和瓦剌的關系,卻日益降溫。 韃靼敗于明朝后,實力大為削弱,瓦剌則趁機崛起,在馬哈木的率領下,屢屢痛擊韃靼,搶占了不少人口地盤。 馬哈木的腰桿子,也逐漸硬氣起來,竟然連明朝的賬,也越發的不買。每次馬哈木暴打阿魯臺,明朝出面阻攔,馬哈木都充耳不聞,這還不算,到了永樂十一年(1413年),馬哈木更干脆停止向明朝進貢,甚至放話說要一統漠北草原。眼里不揉沙子的朱棣,哪受得了這個,在精心準備之后,決定大舉進攻瓦剌。 這次的出征,從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始,而且跟上次出征比,這次朱棣還有一個額外目的:帶著當時的皇太孫,后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一路隨行,打算好好鍛煉下這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大軍一路向西北進發,與上次不同的是,比起韃靼人當時的驚慌失措來,這次瓦剌人卻極為鎮定,雖然也是一路撤退,卻井然有序,完全是計劃中的堅壁清野。而以馬哈木不服輸的性格,撤退必然是個圈套,一個巨大的埋伏圈,正在前方等著明軍。 瓦剌人的鎮定,也是有原因的。自從北元覆滅,蒙古草原分裂后,瓦剌雖然在經濟與人口方面,距離韃靼差太遠,但一直笑傲蒙古草原的,就是騎兵戰斗素質。早在元朝年代,瓦剌騎兵就是最可靠的兵源。其戰斗素質之精良,這時更冠絕草原。 而且更重要的理由是,瓦剌首領馬哈木,認定自己已經找到了勝利的鑰匙。在他看來,韃靼上次之所以被朱棣暴打,不是因為朱棣很能打,而是因為本雅失里和阿魯臺太蠢。 《黃金史》里對此記錄說,馬哈木曾對瓦剌的另倆個首領太平和禿悖羅,有過細致的分析,認為韃靼當時失敗,關鍵是戰術錯誤,還是采取傳統方式,想著一路撤退,等拖垮了明軍后再反擊。但大明的后勤補給和國力,都到了空前恐怖的地步,這樣做非但拖不跨大明,反而先拖垮了自己。于是才有了本雅失里的崩潰和阿魯臺的脆敗。 綜合國力強大的大明,已非昔日印象中的對手。對付這個對手,靠拖字訣是不夠的,必須要精心設計一個圈套,在這個圈套里,用草原騎兵最熟悉的模式戰勝他。 六月七日,朱棣的大軍,抵達了這個圈套的袋口上:忽蘭失溫。 這次馬哈木的算計,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先有計劃的節節撤退,引誘明軍追擊,然后集結精銳騎兵,埋伏在忽蘭失溫的高山上,利用騎兵優勢發動反撲,一舉擊潰師老兵疲的明軍。 為了完成這最后且最關鍵的一環,馬哈木更是下了血本。囤積在忽蘭失溫山崗上的三萬鐵騎,全是優中選優的老兵,都是之前參加過于韃靼戰斗甚至西征亦力把里戰斗的勇士,堪稱百戰精銳。更在這山中養精蓄銳多日,昂揚的戰意,更似蓄滿的洪水,時刻等著瘋狂傾瀉的一刻。為了保證給明軍迅猛劇烈的打擊,馬哈木更為這支騎兵,準備了超過十萬匹的精良戰馬,保證每個戰士都有三匹以上的馬可換用。這是一場賭上瓦剌所有戰爭儲備的生死決戰。 而對馬哈木的算計,朱棣不是不清楚,清楚還要跳進來,因為這是一場不能輸,甚至不能退的戰爭,必須要贏的目標下,刀山火海也要闖,最重要的是他相信,這關他闖得過去。 當日戰斗打響,馬哈木就先吃了一驚:明軍陣容嚴整,兵甲鮮亮,排成鋼鐵包裹的大陣,隆隆碾壓而來。他起初打算,趁明軍大陣移動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可眼前無懈可擊的軍陣,讓他只有正面沖鋒一條路。 但馬哈木很得意的是,明軍到底還是犯下一個大錯誤:在山下的平地上擺開陣勢,而且還是迎風列陣,朝著高山上的瓦剌騎兵仰攻。一旦瓦剌騎兵發起沖鋒,必然會像山洪傾瀉一般,繞是你兵甲堅硬,照樣給沖的七零八落。于是自信的馬哈木,放松發出了進攻的號令。三萬早已準備就緒的瓦剌騎兵呼嘯而出,以迅烈的速度和磅礴呼嘯的氣勢,直撲向明軍大陣。 以戰后朱棣在回師路上,給孫兒朱瞻基說過的話:他戎馬一生,第一次見到這樣兇悍強硬的角色,沖鋒不怕死,作戰速度極快,而且不同于傳統游牧騎兵的是,他們團隊作戰能力極強,無論騎射還是搏殺,都懂得相互掩護配合,如果說騎兵沖擊似洪水洶涌,那么眼前這支瓦剌軍,更似怒濤巨浪。 但饒是如此,朱棣也毫不慌張,這樣強大的對手,才有資格享受下大明軍事革命的最新成果:神機營。 神機營,便是朱棣自靖難之役以后,吸取自己險些在內戰中被火器打死的教訓,苦心練就的一支全新火器部隊。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全火器裝備的部隊。其實早在九龍口血戰阿魯臺的時候,這支部隊就發揮過作用。但阿魯臺太過慫包,一聽槍聲就跑,因此雖打死了不少韃靼兵,名聲卻還低調。 而為了應對這場與瓦剌的血戰,朱棣更做足了神機營的軍事功課。配備的武器,都是堪稱領先全球的高科技產品:除了洪武時代曾暴打元軍的手銃碗口炮神機箭等老牌火器外,更有神機炮和神槍等新產品。不但保證一旦開火,就能把敵人籠罩在密集轟炸下。更還給火器開發了防風火門,保證這支恐怖部隊,即使遇到暴風雨雪極端天氣,也能霸氣正常戰斗。 而自成立之后,首次面對如此殘暴騎兵沖鋒的神機營,表現也十分正常:冷靜的結陣轟擊,第一輪交手,就輕松打掉數百瓦剌騎兵。一看攻擊受挫,瓦剌騎兵立刻暫停沖擊,結陣后撤。 一看戰機到來,朱棣毫不猶豫,立刻下令反撲,但瓦剌騎兵的強硬,卻著實讓他吃了一驚,明軍騎兵兇暴殺出,卻被不慌不忙且戰且退的瓦剌騎兵,猛然又反咬了一口。連帶兵的武安侯鄭亨一個不留神,都給打成重傷。然后寧陽侯陳懋又拼命沖擊瓦剌軍右翼,也同樣被拼命打退。 而這時的瓦剌騎兵,也體現出他有別于韃靼騎兵的強悍之處:不但行動迅烈,而且能攻善守,進攻時如怒濤傾瀉,防御時則陣容嚴整配合默契,是個難啃的硬骨頭。 關鍵時刻,又是強悍的神機營頂了上來,連續的逼近齊射,終于打開一個口子。朱棣這次也豁出去了,親自提兵沖鋒,明軍群情激昂,吶喊著沖殺上來。遭遇連番打擊的瓦剌軍,終于徹底撐不住了。明軍更是殺的興起,都督劉江甚至拋下戰馬,率領戰士們爬山步行沖擊,又在側面撕開瓦剌軍一個口子。至此仿佛大堤崩決一般,明軍的反撲洶涌而上,喊殺聲響徹山谷。號稱草原騎兵無敵的馬哈木,敗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瓦剌騎兵依然顯示出極高的素質,與明軍輪番纏斗不休,訓練有素的瓦剌精銳,交替沖鋒掩護,連續與追擊明軍糾纏了兩個山谷。在付出了被斬首數千傷亡上萬的慘重代價后,不但悲壯脫離了明軍的追擊,甚至還一度組織戰場逆襲,把沖在最前面的朱棣愛孫朱瞻基包了餃子,這位后來開創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君,差點血沃沙場。 雖然戰事曲折,但整個戰役的結局,對于瓦剌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最精銳強大的騎兵軍團,幾乎被朱棣一戰打廢。以至于之后多年與韃靼的爭鋒中,基本處于下風。就像上次被朱棣痛打的本雅失里,最后死在馬哈木手里一樣,這次劇情逆轉,被朱棣打過的馬哈木,于永樂十六年,死于阿魯臺手中。 其實在忽蘭失溫大捷后,朱棣完全有能力發起繼續追擊,徹底剿滅瓦剌部。真正讓他放棄這念頭的,正是后來要了馬哈木命的阿魯臺。本來阿魯臺信誓旦旦,要一道來配合朱棣打仗,但直到馬哈木被揍得跑路,他也連影子都沒露。這自然令朱棣認定:留著瓦剌和阿魯臺繼續斗,比徹底滅了瓦剌效果好。 而瓦剌也十分識趣,馬哈木第二年就派使者來道歉,還送上良馬等禮物,賭咒發誓要做大明忠心不二的臣子。 后來雖然馬哈木火速陣亡,但足足三十五年的時間,瓦剌始終未敢與明軍發生直接沖突。一直恭恭敬敬。 其實客觀說來,瓦剌在這場戰斗中,表現出了極其強大的軍事素質,之所以落敗,除了明軍三軍用命外,更因明軍的新型戰術太無解:先是神機營暴力齊射,而且連陣型設計都十分科學,布陣的時候神機營以疏散隊形部署在最前面,馬隊則以密集隊形排在最后,作戰的時候步兵火器騎兵密切配合,給對方以連綿不斷的持續打擊。這種強大戰術,對整個東方戰爭史都影響深遠。事實也證明,每當明軍能夠堅決成功執行這套戰術時,不管對手是誰,勝利基本沒跑。 可惜后來的土木堡邊,那位先盲目派出騎兵打阻擊,導致失去騎兵保護的明軍大部隊成為待宰羔羊的明英宗,并不懂這個道理。 四:瓦剌鉆了大空子 在經過倆次北征的勝利后,明朝的國威軍威,更從此如日中天。瓦剌此后一度老實,從戰敗的馬哈木到其子脫歡,一直都是明朝的乖臣子,雖說和韃靼間爭斗不斷,卻不敢找大明的麻煩。 而明朝北部邊防格局,也在朱棣這兩次勝利后,形成了這樣的景象:大明王朝好比一桿秤,有中央政府的名義。瓦剌和韃靼,好比秤桿兩邊的倆秤砣,還時常較勁不休。邊防要想無事,就要弄好平衡。 而這以后朱棣晚年的三次北伐,也和維持這平衡有關系:自從瓦剌戰敗后,實力大幅度削弱,韃靼阿魯臺卻又起勢了,不但多次擊敗瓦剌,就連馬哈木也被打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更一度被俘。自我感覺良好的阿魯臺,野心也膨脹了,不但拒絕向明朝朝貢,甚至還拉攏兀良哈三衛一道反明,這下朱棣再怒,于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年連續發動對阿魯臺的討伐。 但比起前兩次北伐的戰果豐碩,這三次出兵,都好似拳頭砸跳蚤,每次都是一樣的情節:阿魯臺惹事,朱棣討伐,阿魯臺跑,朱棣搜,沒搜著班師。 明軍每次弄得師老兵疲,阿魯臺也不好過,部隊被打得七零八落,每次更被瓦剌緊接著追打,實力大為衰弱。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月,朱棣第五次北伐,一直追到今天俄羅斯境內,卻還是沒有尋到阿魯臺蹤跡。而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打了一輩子仗的朱棣,更是病故于榆木川,享年六十五歲。 僥幸躲過一劫的阿魯臺,此后東躲西藏,卻沒躲過瓦剌的追擊。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瓦剌可汗脫歡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將阿魯臺擊斃。 這件事情發生后,當時的明宣宗也特別高興,甚至還下旨對瓦剌進行表彰。但松了口氣的明朝君臣并不知道,一個多么大的危機,正籠罩在大明頭上。 朱棣苦心設計的這個戰略平衡,其實是他留給后世帝王最大的禮物。只要操作好這個戰略平衡,大明的北方邊境,就可以長期太平。可惜對這深謀遠慮,從明宣宗起就從未領會。明宣宗只知道消極防御,結果放任了瓦剌的坐大,成了后來明朝的大威脅。 而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卻直到瓦剌已經撕破臉皮開打時,還拿對方當邊陲部落,牛氣哄哄的去親征,結果反落得兵敗被俘,鬧出恥辱的土木堡之變。倘不是如于謙郭登等一干文臣武將浴血奮戰,且大明邊軍的戰力尤在,明朝的歷史,怕是從此就改道了。 看到兒孫們如此糟蹋自己的心血,朱棣若泉下有知,不知該做何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