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詩中的“王謝”即指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瑯琊王氏是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美譽。 ![]() 有人根據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統計, 從西漢至隋唐年間,瑯琊王氏家族共培養出了王導、王摶等92位宰輔 和孝圣”王祥、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 “書圣”王羲之等600余位名士。 ![]() 瑯琊王氏之所以能在魏晉南北朝風云際會的歷史進程中 保持家族門第的綿延不衰, 與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嚴格的家教門風有著重要的關系, 與家族子孫對孝悌、德行、勤儉、好學等家風自覺地承襲和恪守密切相關。 ![]() 重視禮法 孝友傳家 ![]() 他是王吉以下第六代, 兩人的孝友文化, 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范。 明嘉靖帝南巡的時候路過王祥老家,聽說了他們的故事,很受感動,御賜了“孝友格天”四個字。王祥老家后來改名為“孝友村”。這個村名一直延續到現在。 孝友祠“孝友格天”牌匾和王氏家訓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信、德、孝、悌、讓的“五至”遺訓是瑯琊王氏家族子弟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誠信做人,誠實做事,孝敬長輩,兄弟之間互相愛護,不過分看重錢財,這樣才能保持家族和睦興盛。 ![]() 竹林七賢圖 “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在孝友家風影響下,瑯琊王氏人才輩出。 看似逾越禮制,實則內心悲慟, 哀傷得起身都得用拐杖。 ![]() ![]() 與時推遷 建立事功 “與時推遷”的應世態度是一種積極入世、 建立事功、不落窠臼、不盡愚忠的處世哲學。 王祥是王氏家風的奠定者, 王導則是王氏走向極盛的引領者。 王導是王祥同父異母弟王覽的第三代, 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各大士族, 通過與南方士族通婚、學習吳地語言等方式促進南北融合。 為穩定江東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聊天中聽到王導說話時用了吳語“渹”字, 但是他會說我們的吳語。” 這種不拘一格、禮遇南士的做法, 有效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雖然這種“與時推遷,為新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 雖朝市革易,而我之門第如故”的做法,為一些人所詬病, 但是放眼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不過是一部帝王易代的周期率而已。 只要順應歷史發展,不為腐朽王朝盡愚忠,維護安定大局, 盡可能減少戰亂,讓百姓少受亂離之苦,就是對歷史有功。 ![]() ![]() 培養家學 詩書傳家 作為個人,若缺少文化知識的熏陶滋潤,便難有君子之風, ![]() 除了立德、立功,瑯琊王氏家族的另一個治家之道便是立言, 注重家學養成,做文化世家,家學與家風互為促進。 ![]() 與他人不同的是, 王戎提出調和儒學與玄學的主張, 王氏家族儒玄兼修,在與清談大家殷浩等人的一次長談中, 王導提出以儒學治國、以玄學生活的主張。 ![]() 或執一朝之牛耳, 被稱為中國第一豪族,并不為過。 家風本身就是一種家族文化, 它既是家族歷史的積淀,又是家族文化的傳承。 瑯琊王氏家風是立德、立功、立言,樹立高尚的道德, 為國為民建立功績,培養家族文化底蘊, 保持了王氏家族的長盛不衰, 這便是祖德家風帶來的文化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