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48歲朱高熾駕崩,只要5名妃子陪葬。張皇后聞言大喜:“看你往哪兒跑!”當晚,幾個太監便拿著遺旨與白綾,沖進郭貴妃寢宮。 郭貴妃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殉葬的第一人。 當時,帶頭太監冷冷地念著遺旨:“賜郭貴妃自裁殉葬。” 話音未盡,郭貴妃宮中哭聲四起,尤其是貼身賜候的太監宮女,他們全都跪在地上哭成一團。 郭貴妃本人更是不敢相信,自己怎么會在陪葬名單之內? 她哭得撕心裂肺,大喊著:“怎么可能是我?我可是為皇上生了三個皇子!” 然而,太監卻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他似笑非笑:“這奴才不知道,娘娘若是為 了三位王爺好,就應當趕緊上路,別為難奴才了。” 郭貴妃瞬間心頭一震,她明白任憑自己再怎么反抗,也無濟于事了。 于是,她眼中帶淚,拿起白綾,到另一個世界去陪伴朱高熾了。 想當初,郭氏是背負著家族使命進宮的。 她的背景雄厚,祖父郭英曾救過朱元璋一命,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伯父是朱元璋的女婿,還有兩個姑姑是朱元璋兒子的王妃。 就連朱棣的徐皇后,都是她的表姐。 可看似風光的表面,卻因建文時期郭英多次率兵與朱棣對抗,因此在朱棣登基后,郭氏家族逐漸沒落,連武定侯的名分都沒保住。 這時,郭家將郭氏送進宮中,成為朱高熾的妃子,就是希望能靠她恢復家族榮光。 幸運的是,郭氏進宮后成績斐然。 她知書達理,與喜愛讀書的朱高熾一拍即合。加上她在7年內接連替朱高熾生下3個兒子,更加獲得寵愛。 朱高熾生性節儉,但他卻送了一所宅子給郭氏的祖母,當做“奉養祭祀之所”,在郭氏幼子生病時,他還親自為兒子祈福。 可郭氏沒有因此而驕縱自滿,她寫給祖母的家書中,仍不忘提醒祖母要告知郭家后人“本分度日”。 原因很簡單,朱高熾雖身為太子,可三番兩次遭受兩個弟弟的陷害,地位仍不穩固。 可只要堅持,好日子終會降臨。 1424年,朱棣在榆木川病逝,朱高熾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繼位。 郭氏被封為郭貴妃,地位僅低于張皇位。郭氏所生3子,分別被封為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 同年,朱高熾下旨命郭氏的弟弟郭玹襲封武定侯,還在誅殺太監黃儼后,將其名下財寶都賞賜給郭玹。 當時,郭家“咸魚翻身”。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然而,這才開心沒幾天,朱高熾就突然駕崩。 奇怪的是,殉葬妃子5名,郭貴妃卻赫然出現在殉葬名單中。 與她同樣身份顯赫的敬妃張氏并無子嗣,卻因為其父為英國公張輔,竟以勛舊之女被赦免殉葬。 還有賢妃李氏也因生了3子1女,逃過一劫。 《萬歷野獲編》書中記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意思是她怎么可能是自愿要陪葬? 由此種種,均可從側旁證,郭貴妃殉葬的原因不簡單,很可能是后宮某些隱晦的理由導致,而所有的矛頭均指向了張皇后。 郭氏一進門就搶走了朱高熾的寵愛,加上她有子嗣,家族強盛,各方面都壓張皇后一頭。 此時,對張皇后而言,丈夫朱高熾逝世,政局不安;兒子朱瞻基登基,但尚無繼承人。 眼前最強大的威脅,就是郭氏。 因此,為了永絕后患,張皇后只能出此下策,逼死郭氏,鞏固政權。 可憐郭氏為了三個幼子,只能屈服,自盡而亡。 【喬安看歷史】 自古以來,后宮就是個比戰場還可怕的征戰之地。 妃子們若想保命,爭寵、爭權是不可避免。 因為你不往上爬,別人就把你往下踩。 一個個面容秀麗,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轉眼就變成了心狠手辣的夜叉。 郭氏想要復興家族,正是需要這至高無上的權力。恰巧,張皇后也需要。 正是因為如此,郭貴妃與張皇后之間的明爭暗斗可想而知。 甚至有野史記載,張皇后生日時,郭貴妃向張皇后敬酒,張皇后不肯喝。朱高熾為了緩解郭貴妃的尷尬,拿起酒杯一飲而盡。 沒想到,不久朱高熾就暴斃身亡。 可見兩人的斗爭已經演變到眾人皆知的狀況。 因此,朱高熾一死,在朝堂不安之時,張皇后假借朱高熾的遺旨,除掉郭氏而后快,也就成為理所當然。 想想成為帝王的女人,未必是種幸福,沒有手段與話語權,很難笑到最后。 你認為呢?歡迎留言評論。 關注我@喬安看歷史,帶你在歷史中看盡人間百態。 #歷史開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