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以此文紀念林海音先生誕辰101周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拍攝于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不僅讓我們更了解了老北京的人情風物,更讓這首“送別”家喻戶曉。劇中的小主人公英子是一個活潑可愛,又有點淘氣的女孩子。她不僅會對著吃草的駱駝看上半天,也會毫不懼怕的和所謂的“瘋子”做朋友。 這電影里的英子,就是著名的民國文學大師林海音的童年。電影《城南舊事》是根據她的同名原著拍攝的。 1918年3月18日,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三歲時回到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五歲時來到北平。在北平生活了二十五年之后又回到了臺灣。在北平期間,她先后就讀于“師大附小”、“春明女子中學”和“北京新聞專科學?!薄?/p> 林海音五歲來北京的時候,住在宣武門外的椿樹上二條,八歲的時候搬到了新簾子胡同,之后又搬到了南柳巷晉江會館、虎坊橋大街。工作后,她與夏承楹結婚,住進位于永光寺一號的夏家。1945年,她又與家人搬到了南長街三十八號。 回到臺灣后,林海音非常懷念在北京生活的日子。1960年,凝結著她深深思念之情的《城南舊事》出版面世,書中,她似乎以“英子”這個化身,又神游了一次老北京。這位一直講著北京的規矩、惦念著北京的飲食,滿口京片子的英子,用她輕松、且富有畫面感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老北京風物圖冊,并透過一段段生動的故事把我們分分鐘帶回了老北京。 那些在《城南舊事》以及其他有關老北京散文中曾出現過的地名,如今又是什么樣子了呢?一起走進老北京、走進胡同,去找尋當年英子生活的足跡吧。 這是1948年北平地圖的一部分,圖中標紅的地方分別是順城街(上),由左至右是椿樹上二條、南柳巷、師大附小、海王村公園和羊肉胡同。 一、順城街 首篇文章“冬日、童年、駱駝隊”中,那些馱著煤的駱駝裝的是“南山高末”還是“烏金墨玉”呢?英子曾經在位于順城街的一家煤站的白墻上看到過這樣的名稱。這里提到的順城街,是位于正陽門至宣武門內城城墻北側的街道。民國時期至建國后仍沿用一段時間。在城墻拆除后,這條街道就改名為現在的前門西大街。在這條街上,現在依然有一所以順城街而命名的學校:“順城街第一小學”。 除了這一段順城街,在老北京西直門城城墻內南側,以及阜成門城墻內北側分別有“北順城街”和“南順城街”,現如今也都已不復存在。 二、惠安館 “惠安館”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宋媽說:“你不怕惠難館的瘋子?”宋媽是順義縣的人,她也說不好北京話,她說成“惠難館”,媽說成“灰娃館”,爸說成“飛安館”,我隨著胡同里的孩子說“惠安館”,到底哪一個對,我不知道。 其實,這個“惠安館”就是“惠安會館”。是當時羊肉胡同路北五號有著七個房間的院子,如今這里是挨著延壽街的耀武胡同五號院。 位于現大柵欄地區,三井社區的耀武胡同五號(原惠安會館所在地)。 那為什么英子的爸爸會經常到這個院子呢?才會讓英子總會有機會見到那位有些“瘋”了的小桂子呢? 圖片來自于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是臺灣苗栗頭份人,苗栗與大陸隔海相對的縣城就是位于福建的惠安縣?;谀莻€年代會館的作用,則更大程度上是需要通過惠安轉道臺灣苗栗來加強兩地人員與信息的交往。 同時,惠安會館又是清末民初《北京女報》、《北京畫報》的辦公之處。她的父親林煥文在《京津新聞》工作,故與其他媒體也有來往。 三、海王村公園 這是英子小時候經常去玩的地方。在她散文集《家住書坊邊》中提到:“廠甸是在東西琉璃廠交界叫做'海王村公園’的那塊地方;說公園,其實是一處周圍有一轉圈房子的院落而已。院子中有荷花池、假山石,但是平日并沒有人來逛。而這個地方,到了春節,則是一處很熱鬧的地方,傳統的海王村(廠甸)廟會就在公園內?!?/p> 到了春節,這里便聚集了幾百個各式各樣的攤位。外面的街道兩邊則是舊書攤、字畫棚子。整個正月,孩子們都在這里買好吃的,好玩的;女人們在這里買首飾;男人們在這里買書買字畫,熱鬧極了。 1939年海王村廠甸廟會,圖片來源于“日本1939-1940華北交通檔案”。 海王村歷史悠久,早在遼代即已有京東(此“京”指遼南京,位置在現今廣安門一帶)的海王村之名。據考,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出土的遼代御史大夫李內貞的墓碑文有“京東燕下鄉海王村”字樣,為海王村之名最早見之于記載。因而有“先有海王村,后有琉璃廠”之稱。現在這個公園已經不存在了,如今在原有位置上的是中國書店。 1939年海王村廠甸廟會,圖片來源于“日本1939-1940華北交通檔案”。 四、鑄新照相館 英子的媽媽是一位很賢惠的母親,每到春節期間,英子媽媽都會帶著全家人到位于海王村附近的鑄新照相館為家人拍上一張照片。這家照相館位于琉璃廠附近,以翻拍照而著名,在照相館的櫥窗里陳列著文玩字畫,各類器物、碑帖的照片。 鑄新照相館,拍攝于民國時期。 這幾張照片都是拍攝于鑄新照相館。英子在家里是老大,她一共有四個妹妹、一個弟弟,家里共六個孩子。左上的照片拍攝于她八歲的時候,右上在她九歲時拍攝;下面則是在她十一歲時拍攝。 林海音成年后進入《世界日報》工作,負責采訪文教和婦女新聞。返回臺灣后,她出版了《城南舊事》等多部小說與散文集,還創辦了多家雜志,以及《純文學月刊》,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 1998年,80歲高齡的林海音獲頒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終生成就獎”。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于臺北逝世,終年83歲。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圖片來源于網絡 城墻、城樓、駱駝、驢打滾、瑞福祥的緞子、佛照樓的吃食,雖然很多已經永遠找不回來了,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及其有關北京的散文集,還是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真切而令人難以忘懷的北京城。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南城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