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很多朋友問:包大夫,我動不動就上火,吃點熱性的食物就口腔潰瘍,吃清熱瀉火的藥還拉肚子,而且還怕冷,手腳發涼,這是不上熱下寒?怎么調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么是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指的是上半身有熱象:比如容易上火、口腔潰瘍、長痘、口干口臭、心煩失眠等。而下半身有寒象:比如感覺腰部涼涼的,腿腳冰涼、大便不成形、尿頻等。 那導致上熱下寒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多和脾胃和久坐有關。久坐不動,容易導致身體氣血運作緩慢。而且脾主肌肉,肌肉不運動,就會導致脾胃的運化減弱,大量的食物堆積在體內,變成痰濕,造成中焦淤堵。 中醫講,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是身體氣機的重要交通樞紐,如果這個重要交通堵塞。所以說,那上面的火就會被阻擋,下不來,下面的水上不去,于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 另外,下面的寒并不是因為陽虛導致的,上面的熱也不是因為內熱大導致的,而是因為體內的水火沒有被合理的用上。所以,要調理的話,最主要的就是要打通中焦,引火歸元。 給大家分享一個調理上熱下寒的名方,出自醫圣張仲景。很適合由于中焦淤堵導致的上熱下寒。而且它有升有降,有溫有涼,清火而不傷陽,溫水而不上火。它就是甘草瀉心湯。由炙甘草、干姜、大棗、半夏、黃芩、黃連組成。 其中的炙甘草、干姜、大棗,可以健運脾胃,增強脾胃的動力,恢復升降功能。半夏呢,可以降逆,化痰消痞,用來把堵塞的脾胃給打通。最后是黃芩、黃連這兩味藥,一方面可以清上焦的火,另一方面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清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