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哥評課之《石壕吏》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4月26日,我在迪茵公學聽了武冰潔老師執教的《石壕吏》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節與目標之間形成了對應關系。接下來,我先大致闡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本節課一共四個教學環節。第一是導入,學生先齊讀杜甫的《石壕吏》,通過注釋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然后師生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進行了范讀,基本功不錯。第二是說“我”的見聞,把握詩意。教師請學生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講講在石壕村的見聞,例如“我”聽到了……,“我”看到了……等。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請學生關注“捉人”和“點兵”的區別,關注“走”“更無人”等詞語。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用一個字概括老婦致辭的主要內容,即“苦”,并概括梳理“苦”的具體表現,例如物質匱乏、生活之苦、勞動力缺乏、茍且偷生、應征徭役等。第三是探詩中疑點,解密情感。教師請學生思考,老婦的回答是主動一口氣說完的嗎?如果不是,這個過程中,她在和誰交流,和誰對話?具體說來就是請學生根據老婦的回答,推測小吏的提問,并結合補全的對話,談談石壕吏的形象,動筆補寫石壕吏此時的心理活動。第四是感詩人圣心,讀懂“詩史”。教師請學生繼續思考:“有吏夜捉人”的這一夜,杜甫為何坐視不管,旁觀悲劇的發生? 那么這節課究竟有什么可以借鑒、推廣的經驗呢?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是備課建立在前人的研究與實踐基礎之上。我們在推行的“三課合一”的課堂教學研討,第一步就是要進行“資源式備課”,這對年輕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年輕教師如何迅速獲得教學的能力?除了自己的思考、感悟與實踐,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借鑒。向名師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優秀同行學習。學習的方式很多,比如聽課,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具備聽課的條件。那怎么辦?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就是通過中國知網等平臺,查找、下載名師的教學課例進行觀摩學習,下載優秀的教學設計和文本解讀類的論文進行研讀。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是收獲會很大。據武冰潔老師自己陳述,她在上課前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進行了研讀,這一點非常可貴。將前人研究與實踐的心得,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運用,這是學習的最佳路徑之一。本節課上,請學生根據老婦的回答推測小吏的提問,這一教學環節就是借鑒學習了一篇文本解讀論文的研究成果。當然,學習借鑒不是照抄照搬同行的教學設計,更不是惡意抄襲他人的課例,而是要學習領會優秀同行教學設計的方法和經驗,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二是將文本解讀的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我是鼓勵教學掌握文本解讀的方法,進而去自主解讀文本的。但這種自主解讀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而是要多方學習,借鑒他人已有的解讀方法與成果。我們的教學參考書、專家同行的論文等,都是學習的對象。在教學中,教師不是“搬運工”,把教學參考書的結論、同行論文的觀點、網絡資料等直接搬運到學生頭腦里,而是要將文本解讀的成果有機轉化為教學內容。例如剛才提到的“請學生根據老婦的回答推測小吏的提問”這一環節的設計,就是建立在補充詩歌中的“空白”或者說對詩歌進行“填空”的基礎之上。在解讀過程中,教師發現文本的矛盾與不合理之處,進而發現了文本的空白,在教學中就可以進行有機轉化,例如概括石壕吏的形象、補寫石壕吏的心理活動等。我也注意到,教師的教學目標中有一條是“通過探尋詩文的反常、矛盾之處分析情感”,所謂的反常與矛盾之處,就是孫紹振教授“還原法”的要素。這進一步說明,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沒有對文本進行透徹、深入的解讀,根本不可能發現文本的關鍵點,自然也無法設計有價值的教學環節,教學就會產生盲目性。 三是設計有思維深度的問題。本節課上,教師設計了三個問題,其實也是三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第一種是內容概括類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原文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并進一步概括老婦之苦的表現。第二類是補充想象類問題,要求學生補充原文中作者有意或無意省略的內容,這與第一種問題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的答案在文本之內,后者的答案似乎在文本之外,實際上還在文本之中。第三種是思考探究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不在文本之中,但需要根據文本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進行深入探究。杜甫作為朝廷命官,肯定不會被“捉”走,但他又沒有制止悲劇的發生。這就需要學生深入探究,進而理解杜甫的“圣心”。在教師看來,作為朝廷命官,本應斥責老翁的“逃役”,否則何以出兵評定叛軍,同時心懷百姓的杜甫也應該及時制止小吏的“捉人”,否則民不聊生何以談國家。因此,這首詩實際上體現了杜甫在“憂國”與“憂民”之間的復雜心情。這種心情在《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等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體現。例如《新婚別》中的抒情主人公既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悲痛無奈,又有“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大局觀念。《新安吏》中既有“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的沉痛與壓抑,也有“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的勸慰。把握到了詩人復雜的情感,才不會得出單一的、偏激的結論。 作為年輕教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質量還是很高的。但也有一些小問題需要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本節課的目標很明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能夠圍繞目標展開。但教師教得怎么樣,學生學得怎么樣,這就需要依據教學目標進行評價,這種意識在本節課上表現得不是很突出。建議教師以后加強專業學習,將“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