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帝國藝術(上)在世界古代中期的年代范圍內(公元前8-前3世紀),西亞地區先后經歷了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和波斯帝國3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總的說來,這是以兩河流域(巴比倫尼亞或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的西亞古文明地區進入最后發展高峰的時期,生產力水平已達到鐵器時代,兩河流域的古代東方文化也先后經歷了蘇美爾、阿卡德、古巴比倫等階段而延續近兩千年之久,因此,從亞述帝國開始,這兒一再出現廣土眾民的奴隸制大帝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皆臻繁榮昌盛之境。 亞述地處兩河流域北部。當兩河流域南部首先產生蘇美爾文明時,它接受蘇美爾影響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史稱早期亞述(公元前25-前16世紀);后來它逐漸發展為兩河流域北部的大國,史稱中期亞述(公元前15-前9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時,亞述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南征北討,把亞述建成西亞空前的大帝國,亞述遂進入帝國時期。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在軍政方面多作改革,軍事改革收效尤著,他以鐵制兵器武裝部隊,行募兵制,又在加強亞述原有的騎兵、戰車兵、重裝和輕裝步兵的同時新設工兵和輜重兵兩個兵種,遂使亞述軍隊戰無不勝,除占有兩河流域南北全境外,又掠取高加索、小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在他之后,好幾代亞述國王也都積極向外擴張,征戰不絕,把帝國稱霸西方的態勢維持了一百多年。最盛時亞述不僅奄有西亞各地,還一度攻占埃及、侵入中亞,因此建立了號稱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濱,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的世界史上空前的大帝國。 亞述藝術也反映了這個軍事帝國的威風與氣派。從傳統看,亞述文化與藝術都是古巴比倫的繼續,因為亞述人與古巴比倫人皆屬塞姆語族,血緣與語言都比較接近,自古以來接觸密切,所以進入帝國階段,文化和藝術上都不外是古巴比倫和古亞述傳統的進一步發揚光大。但是,另一方面,帝國建立主要依靠軍事征服這一基本國情也使得亞述藝術帶有更為強烈的軍事色彩,頌揚軍功,崇尚武力,既有反映雄強勇猛精神的優點,也有顯露征服者的傲慢奢華之處。同時,帝國征服地區的空前擴大和各地匠師、人才隨被掠奪財富大量涌入亞述,客觀上促進了亞述與西亞各地的文化與藝術交流,亞述帝國的藝術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融匯西亞各地風格的大一統的特色。所有這些都說明亞述帝國藝術代表了古代西亞藝術的一個新階段。 亞述帝國的建筑藝術以其都城和王宮為主要代表。自從19世紀開始在西亞地區進行考古發掘以來,首先為世所知的便是幾座規模宏偉的亞述王宮,它們以其高度的建筑水平和豐富的文物(包括大量楔形文字書寫的泥板文書)使人們眼界大開,從而為研究西亞古代歷史與文化藝術奠定基礎。亞述的城市以古都亞述城(亦譯阿淑爾城)和帝國首都尼尼微城最為著名,兩城皆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亞述城偏南,尼尼微則在其北面兩百里。亞述城日后成為亞述國家最重要的宗教中心,城中主要建筑是供奉亞魯和亞達兩位天神的雙塔廟,雙塔皆取兩河流域特有的"吉古拉特"塔廟形式,即在層級高塔上置神殿,設階梯登臨,塔體則為實心而以泥土填筑。作為亞述建筑的特色,這座雙塔廟完全以同樣形式并列雙塔,更具規整穆肅的氣質,塔體相對不大,塔前的庭院和周圍的祭殿卻占較顯著的地位,突出了供國王宮廷朝拜祭祀之用的建筑部份,反映了這時亞述王權的強大。就塔廟建筑本身而言,亞述的"吉古拉特"更顯高聳,塔基寬度與塔身總高之比為1∶1甚至更高,而蘇美爾時期一般為2∶1或者1.5∶1;此外,階梯也不只在正面排列,而于塔的四邊取連續斜坡螺旋上升方式,更有循梯上升于天的氣派,這兩大特點使亞述的塔廟在西亞古代建筑中自成一格,對日后的東方建筑也有很深遠的影響。作為帝國首都的尼尼微城,自然建筑得更為壯麗豪華,因此它的名聲在古代傳說(例如猶太《圣經》所記)的地位僅次于巴比倫城。好幾代亞述國王皆在尼尼微城營建自己的宮殿,攀比之下,如波逐浪,可以想見其規模與裝修日益提高的情況。不過,在亞述滅亡時,尼尼微遭到極嚴重的破壞,全城夷為平地,這些王宮建筑雖已發掘其遺址卻無上層結構可尋,只有大量浮雕殘片反映了它們已達到的高度水平。因此,對亞述王宮建筑的了解,我們還主要依靠尼尼微城以外的幾座宮城。 原來,亞述國王常有在首都城外另建宮城的習慣,這種宮城以王宮為中心,還包括眾多衙署、神廟和臣民士兵的居住區,儼然一座規劃嚴整的城市。 首開其例的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之前另一位成功最盛的國王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5年),他在尼尼微以南百余里的卡拉赫營建了一個空前豪華的宮城。據宮中銘文所述,慶賀王宮落成的酒宴竟邀請賓客70000人之多,除亞述宮廷人士而外,還有各地王公顯貴,而宮中一次行獵刺殺的獵物竟達獅子450頭,野牛390匹,駝鳥200只,還有30頭大象,可以想見其奢華糜費的程度。從歷史上看,亞述納西爾帕二世的卡拉赫宮城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仍得到維修擴建,繼續成為帝國建筑的楷模,因為這兒同時也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龍興"之地,他在未登基前首先擔任了宮城總管和卡拉赫的總督。這座王宮的總體布局是分成外廷、內廷兩大部份。外廷包括公開接見賓客的殿堂和國王辦事機構;內廷則是外人不得進入的后妃寢宮及各類宮廷生活用房,它就是日后東方各國直至土耳其蘇丹的著名的"后宮"建筑的起源。外廷建筑中最重要的是設有國王寶座的大殿,長50米,寬10米;大殿之后即分成若干小庭院的內廷,庭院周圍蓋兩層樓房,樓下為客廳,樓上為寢室。按照兩河流域建筑技術的傳統,這些殿堂樓房都以磚墻、木梁、平頂的形式建造,惟宮城大門的塔樓和寶座大殿的屋頂可能已用拱券代替木梁。但是,和兩河流域南部沖積平原的蘇美爾、巴比倫地區不同的是,亞述已是山區,石料比較易得,亞述又接受了小亞、敘利亞一帶的赫梯建筑善用石材的影響,于是在兩河流域傳統的宮室建筑中引入兩種石材裝修的制式,形成了亞述建筑的特點。其一是在宮城大門和宮殿大門兩邊墻上置石刻的巨型浮雕守護神像,這種神是人頭獅身牛足,有時還附雙翼,雕在門內墻上遠看有如兩只守門的大獅子(浮雕刻得很深,正、背和外側面都以近似圓雕的形式刻出,看起來猶如緊貼門邊的立體形象)。這種守門神獸的雕刻是從赫梯學來,赫梯又源于埃及,因為埃及神廟早就有在門前放置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像之例,不過赫梯把它從門前石像變成了門邊墻上的浮雕形制。由于亞述的提倡,它日后一直流行于波斯和中亞的建筑中,并慢慢發展為門前立雙獅的體制,后來又傳到印度和中國,這就是我國廟堂宮殿甚至官邸大宅門前都立兩只石獅的由來。另一石材裝修則是在宮殿內外墻壁下部裝置等身高的浮雕石板,刻畫宗教神話、軍政大事、狩獵酒宴等各類題材,由于制作量很大(包攬宮殿墻基的浮雕石塊數以千計),內容又相當廣泛,這類浮雕便成為亞述藝術文物的主要組成部份。它也是兩河流域固有傳統與外來影響相結合的產物。 以浮雕裝飾墻面,兩河流域古已有之,但由于蘇美爾、巴比倫等地缺乏石材,這類裝飾或用著色泥塊鑲嵌(最早見于蘇美爾)、或以陶塑、琉璃磚組成(古巴比倫時已有),亞述把它大量用于石板浮雕,可以說是適應了兩河流域北部地理條件的新創。此外,蘇美爾和巴比倫也有水平較高的浮雕藝術,多見之于紀念碑的浮雕,例如蘇美爾的烏爾王納拉木辛的勝利紀念碑、古巴比倫王漢穆拉比在其著名法典碑石上刻的正義之神頒賜法典的浮雕。現在亞述把這類兩河流域傳統技藝大規模地用于建筑裝修,也使其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因為相對而言,浮雕題材的廣泛和大量生活場面的引入使浮雕手法更為寫實也更為自由,與官方紀念碑的呆板不可同日而語。這類浮雕的形成,也還有來自赫梯的影響,赫梯的神廟和山巖祭臺都有浮雕帶的制作,刻眾神行列和君臣朝拜之圖,和亞述王宮將浮雕帶用于墻面裝飾有點相近,而赫梯浮雕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追溯于埃及藝術。所以,亞述王宮的裝飾浮雕這時所以占如此重要的位置,恐怕也和它表現的融匯天下四方成果的意義有關。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以后的另一位著名國王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又在尼尼微以北百余里營建另一座宮城,他為它取名"杜爾.薩魯金",意即薩爾貢堡,19世紀發掘時此地土名科薩爾巴德,一般亦稱之為科薩爾巴德宮。薩爾貢二世在位之年在此大興土木始終不絕,但他去世時工程猶未全部完工,后代國王又重新回到尼尼微城內建造宮室,此宮遂漸告廢棄。可能由于這個原因,它的遺址沒有遭到尼尼微王宮那樣徹底的破壞,19世紀迄今又經法、英、美各國考古隊和伊拉克當局的多次發掘整理,便成為亞述諸宮中我們了解得較多的一座。這個宮城整體呈四方形,環城筑以高墻及眾多碉樓,南面正中建雄偉的宮城大門,4塔立于門前,拱券形的宮門由中央兩塔夾峙拱衛,大門兩邊照例刻守護神獸像。宮門往北,從廣場直接導向王宮的高臺,這座高臺居宮城中央以北一大片地盤,約占整個宮城面積的1/3,在它上面才是王宮本身的建筑,它的南面一半在宮城之內,北面一半又突出于宮城圍墻之外,顯示了它特殊的身份。這樣一來,宮城的布局便以突出的王宮高臺一分為三,形成一個"品"字,王宮高臺座北朝南居于中軸,宮城東部為吏卒營房及倉庫區,西部則為神廟僧院區。王宮高臺前面正中為一寬闊的廣場,南邊直通宮門,北邊則以一宏偉平緩可通車馬的梯道與王宮高臺相接,梯道盡頭便是王宮本身的大門,它也取兩塔夾峙一拱券門洞的形式,門旁刻守門巨獸,制作則比宮城大門更見精美。高臺上的王宮又有一道高厚的城墻,由于高臺已差不多有宮城城墻那么高,這道高臺上的城墻便等于墻上之墻。更令人覺得王宮的高不可攀。 不僅這個宮城的"品"字布局井然有序,為兩河城市規劃所罕見,王宮高臺上的宮廷建筑布局也有新的發展,除了遵循原有的外廷、內廷的體制,由于宮中還要建一座"吉古拉特"式塔廟,顯示神廟服務于宮廷的帝國氣派,遂又有宮內神廟區之設,較卡拉赫的王宮更為復雜。它的具體安排是以王宮大門連接的中央庭院為中心,庭院北通過回廊和小院通向寶座大殿及其他辦公殿堂,是為外廷;中央庭院以東又以幾座小院組成后妃寢宮,是為內廷;而中央庭院之西則是神祠的庭院,祠內大殿北通一座吉古拉特式塔廟,高塔7層,以螺旋式斜坡登臨。這座高塔雖為王宮最高建筑,卻偏處西北隅,占地面積不及整個王宮高臺的1/20,表明神廟祭師勢力在亞述已完全臣屬于王權之下,與蘇美爾時期王權屬于神廟完全不同(與此有趣的對比是,蘇美爾時期的王宮往往附屬于神廟,王宮面積只及神廟的一半甚至1/4)。據實測所得,整個宮城及王宮建筑的規模,在古代東方可謂首屈一指,僅為建筑王宮高臺,即需130萬土方工程,其他項目耗費之巨亦可想見。全部王宮建筑共有庭院30座,殿堂廳房較大者達210間,其他房間數以千計。建筑技術仍以磚砌為主,磚墻木梁承以屋頂,不用柱子是其最大特點(這也是兩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但在大殿、門廳和較大廳堂上,已用拱券屋頂代替木構屋頂,惟拱券的特色除大門外尚表露不多,整個宮室建筑仍保持兩河流域傳統的端正簡練、平直方整的特色。墻面除基石護壁飾以浮雕外,還喜用條形扶壁組成凹凸交替的線條裝飾。此外,石壁浮雕、琉璃裝飾和眾多的壁畫又為雄偉的王宮帶來無比華麗的容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