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煒宏 中山市中醫院廣東中山 528400 摘要:“痹證”是中醫學中一類疾病的統稱,在現代醫學中,與各類自身免疫性相關疾病密切相關?!痘实蹆冉洝诽岢隽巳爸卤哉f,歷代醫家都有研究,清代醫學界在繼承、總結、發展中醫理論上有較大的貢獻,對于痹的病因病機認識較全面,其中秉承濕熱致痹理論的醫家較多。喻昌、李中梓、何夢瑤、沈金鰲、張璐、顧靖遠、陳士鐸、王清任等對濕熱致痹論述并不全面,但也有部分獨到的見解,葉桂對濕熱在痹病中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繼承與發揚《金匱》“經熱則痹”觀點,明確指出了濕熱痹與風寒濕痹病因、病機差異。吳鞠通論痹尤重視濕熱痹,其在總結前人基礎上,基于實踐,提出了較系統的學術觀點。 關鍵詞:痹癥;濕熱證;清代;醫學家;理論 “痹證”又稱“痹病”,狹義上特指肢體痹,廣義上是指因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各種邪氣趁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痹證在現代醫學中一般對應為各種風濕免疫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近年來,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此類疾病發病率顯著上升,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我國該病發病率約為10%~20%,老年人發病率高達50%,已成為老年人功能障礙主要病因之一[1]。祖國醫學對“痹病”認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先秦《漢墓帛書》中便有了關于“痹”的記載,《皇帝內經》等經典中醫著作更是就“痹”的分類、病因、病機、診治有相應的論述[2]。清代是中醫理論、實踐發展高峰時期,清代醫學界在繼承、總結、發展中醫理論上有較大的貢獻,現存多數中醫內科文獻多數來源于此階段,部分醫學界匠心獨運創造性的提出了許多新觀點、理論。清代醫家對于痹的病因病機認識較全面,其中秉承濕熱致痹理論的醫家最多,研究內容也最豐富,本次研究就此進行概述。 1濕熱致痹部分相關論述 在清代早期關于濕熱致痹論述并不全面,許多醫家認為風寒濕邪共同致痹,以下就此進行論述。 1.1喻昌 喻昌(1585~1664)年,明末清初醫家,在總結前人發揮,在《醫門法律》中有言,“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受之耳。蓋痹癥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故致痹也?!逼鋱猿中帮L致病,但風寒濕可為邪,肯定了濕在痹證中的作用。在實際辨證論治中,也提出了熱痹證,肯定了熱在痹中的作用。喻昌還非常重視痰致痹,胸中之痰為邪氣之援[3]。 1.2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明末清初醫家,《醫宗必讀》是其主要論著。其對于痹有獨到的間接,認為風寒濕可致痹,強調三者相雜作用,需辨證論治,或祛風散寒,或祛寒利濕,認為寒濕是痹病主要病因,其提出脈痹證,認為熱痹耐臟腑移熱,復遇外邪所致,表現為肌肉熱極,肯定了濕熱在痹中的作用[4]。 1.3何夢瑤 何夢瑤(1693~1764年),其在《醫碥》中有云:“濕氣勝者為著痹,……,熱盛則血枯,死血阻塞經隧,則亦不通而痹矣?!逼鋵Ρ宰C中痛和麻的證候有獨到的見解[5]。 1.4沈金鰲 沈金鰲(1717~1776),著作甚多,其《雜病源流犀燭》是代表作,其認為有風寒濕熱四痹、五體痹等痹證,對各類痹病源頭有較深刻的論述,具有的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6]。 1.5張璐 張璐(1617~1700),清初著名醫家,其代表作有《張氏醫通》,其中《卷六 瘺痹門 痹》系統論述的多種痹病,其提出了風寒濕三邪有主次之分,提出辨證論著,對熱痹有極其詳盡的論述。張氏認為不同部位痹癥病因存在一定差異,濕熱所致痹有其好發部位[7]。 1.6顧靖遠 顧靖,生卒年不詳,著有《顧氏醫鏡》,其注重實踐,由許多有效的諸方劑。《醫鏡》中對熱痹有較多若論述,并提出了較精辟的見解,其認為熱痹不僅僅與濕熱邪入侵有關,還與風寒相雜,“邪郁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亦可成為熱痹,認為降火、清熱、豁痰等治療大法[8], 1.7陳士鐸 陳士鐸生卒年不詳,著有《辨證錄》,其中有涉及痹證門十一則,其肯定了濕在痹病中的作用,認為治療外邪入侵所致痹證,應以祛濕為先,濕邪最難分消,濕性粘滯,纏綿難除,難分化[9]。 1.8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年),著有《醫林改錯》,對濕熱致痹又有一點的論述,其認為“久痛則郁,郁則生熱,熱則生痰”,《環溪草堂醫案》認為暑雨潮濕之季,感邪,可致雙足痹證,是為濕從下受,入于經絡所致,是為濕邪入絡[10]。 2濕熱致痹系統論述 2.1葉桂 葉桂(1667~1746年),著作較少,但留存有大量醫案與講稿,后人總結的《臨證指南醫案》中對痹證有較精辟的論述,其對濕熱在痹病中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葉氏對痹病最大的研究在于對熱痹的發展,其最先系統認識待濕熱在痹病中的作用與發病規律。其從《金匱》中獲得啟發,提出木防己湯治療熱痹。其認為:“冬月溫暖,真氣未達潛藏,邪趁內需而伏。因驚蟄節、春陽內動,伏氣乃發,初受風寒,已從熱化,兼以夜坐不眠,身中陽氣,亦為泄越?!逼湔J為濕熱痹病多因暑傷氣、濕熱入絡而致病,多用清熱藥石膏;羚羊角、寒水石等,聯合除濕藥如茯苓、白術、木防己、薏苡仁等。葉氏繼承與發揚《金匱》“經熱則痹”觀點,《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指出了濕熱痹與風寒濕痹病因、病機差異,認為治痹應“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緩攻”、“虛人久痹,宜養肝腎氣血?!逼湔J為濕熱入絡而痹則,如暑傷氣,宜疏通經絡、清陽流行[11]。濕熱傷氣如血絡而成痹,宜固衛陽以祛邪及宣通營絡,兼治奇經。由此觀之,濕熱致痹也可分為多種辨證,以濕熱之邪侵及急緩有關。 2.2吳鞠通 吳塘,字鞠通,吳鞠通是溫病學派代表人物,其《溫病條辯》傳播甚廣,有豐富的理論論述,《吳鞠通醫案》中有大量的指導實踐,相互印證。其精通外感溫熱性疾病,還善治雜病。吳氏論痹尤重視濕熱痹,其在總結前人特別是葉桂濕熱痹、熱痹論述基礎上,結合實踐,提出了較系統的學術觀點?!稖夭l辯?卷二?溫濕》中有云:“痹病大抵不過寒熱兩條、虛實異治,”、“痹之兼熱者亦復不少?!盵12]提醒人們應重視熱在痹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味的祛風散寒或溫補助陽,其纖細闡述的濕痹、暑濕痹兩種痹證,認為“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熱熾,骨節煩疼,……,病名濕痹”,道明的濕熱痹癥狀、病機、證候,其認為濕熱熏蒸,濕中有熱,阻塞經絡,郁遏營衛,正邪互搏,則引起痹癥,濕熱相結合是濕熱痹形成的主要病機。其《吳鞠通醫案?痹》中17條醫案有10條濕熱痹,濕熱痹可由寒濕痹等證轉變而來,或濕邪互搏,或素有痰飲日久化熱,或誤用溫補藥、誤汗誤下,論述了集中濕熱痹的病因[13]。吳鞠通還認為熱痹勢緩治難,濕熱痹發展緩慢,病因病機、證候表現復雜。 3 清代醫加對“濕熱致痹”認識概括 《內經》提出風寒濕三邪致痹后,歷代醫家都推崇此論,清代醫學家等也多持此論點,對濕熱致痹缺乏足夠的認識。如前文提到的喻昌、何夢瑤等都認同三痹致痹說,在熱痹、濕痹中有部分單獨論述,但不夠全面,部分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如董西園認為“痹非三氣,患在痰淤”,強調痰濁在痹中的地位,眾所周知痰是外感熱濕的重要產物,與熱濕密切相關,濕聚為痰,熱邪煉液為痰,許多清代醫家都有相關的論述。清代醫家還普遍認為四季時令等對濕熱致痹有顯著影響,如前文提到的暑季受雨水致痹。清代醫家對外邪致病相較于前代有了不同的側重點,對外感暑熱、濕熱之邪較重視,特別是溫病派興起,極大的推動了濕熱致痹學說。葉桂、吳鞠通等是溫病派的代表人物,這與我國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有關,南方江南地區,濕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濕熱甚,易感暑熱、濕熱致病,外感濕熱之邪,閉阻經絡,氣血不通,最后導致關節肌肉腫痛。前文提到,吳鞠通所謂”濕聚熱蒸,蘊于經絡”之暑濕痹即為典型[14]。清代醫家普遍重視濕邪,濕與熱相合可致蘊結。 4 清代醫家治療濕熱痹規律 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辨證論治,治療濕熱痹當清熱祛濕,兼涼血、祛風、通痹、化痰、益氣、和血、補血等法[15],前文提到許多清代醫家注重痰淤在濕熱痹證中的作用,治療還?;抵痧?、通絡止痛,若未痰濁致病,還?;硖担S多名家常以猛藥化痰,如陳士鐸補正逐邪湯,以白芥子治痰,以快速化痰,避免濕熱之邪從痰中獲援??紤]到肝在濕熱之邪中的作用,清代醫家還常從肝論治,以疏肝解郁止痛為主。在夏季常感濕熱之邪,清代醫家常辛涼宣痹、清陽明,以清熱除急或緩痹。 5 小結 清代是我國中醫學集大成時代,盡管清代末期現代醫學開始涌入我國,并迅速發展,占據主導地位,但中醫學基本走向成熟,對各種疾病都已經有了較系統的論述。中醫對濕熱致痹的認識直至今日仍有較高的臨床指導價值,特別是對于各類相關慢性病,中醫辨證論治往往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在控制癥狀、改善患者生命質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清代醫家所著醫學著作、病案甚多,為挖掘中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僅粗略的概述了清代醫家“濕熱致痹”理論,并簡要介紹了清代醫家治療濕熱痹規律,可能尚有許多遺漏之處,今后仍需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蔡輝、姚茹冰、郭郡浩主編.新編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26. [2]王洪圖.內經講義[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201. [3]清 喻昌.醫門法律[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26-131. [4]李中梓.醫宗必讀[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541-555. [5]何夢瑤.醫碥[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8:151-154. [6]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0:195-203. [7]張璐.張氏醫通[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6:124-135. [8]顧靖遠.顧氏醫鏡[M].石印本.上海:上海掃葉山房,1934:275-278. [9]陳士鐸.辨證錄[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64-150. [10]王清任.醫林改錯[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1:171-172. [11]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34. [12]吳鞠通.溫病條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28-29. [13]吳鞠通.吳鞠通醫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47. [14]楊進,王燦暉.溫病條辨[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372-379. [15]婁玉鈴.中國痹病大全[M」第1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0:36. 葉天士(1666年,一說1667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 居上津橋畔,故晚年又號上津老人。清代著名醫學家,“溫病四大家”之一。 葉家世代業醫,其高祖葉封山自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祖父葉時,甚通醫理,父親葉朝采,益精其術。葉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時即受家學。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癥,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首創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大綱,為溫病的辨證論治開辟了新途徑,被尊為溫病學派的代表。[3]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 作者簡介:鄭煒宏,性別:男,出生年月日:1984年12月4日,籍貫:廣東潮州,科室:骨三科,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主治中醫師,主研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關節骨病、創傷骨科。對關節炎、骨質疏松、關節周圍骨折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一定的臨床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