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凍癥參考: 運動神經元病是目前神經肌肉疾病領域研究重點課題之一,病情發展過程呈進行性加重,治療難度大,預后也較差,被稱為神經科“絕癥”。根據病損部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進行性球麻痹、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進行性延髓麻痹和原發性側索硬化。 中醫學沒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名稱,鄧教授根據其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束震顫等主要證候,認為可歸屬“痿證”范疇。臨床以虛證多見,或虛實夾雜,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鄧教授運用“脾腎相關”理論指導擬定湯劑強肌靈,用于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治療,療效良好。 基本方:黃芪45-120克,五爪龍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肉蓯蓉10克,紫河車10克,杜仲15克,山萸肉10克,當歸10克,首烏15克,土鱉蟲5克,全蝎6克,甘草5克。 臨床用藥,體會黃芪仍需要大量使用,從45克起至120克。服藥同時配合捏脊手法可提高療效。捏脊法所捏過之處包括督脈及其左右之足太陽膀胱經。據鄧教授經驗,取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取穴按經脈循行方向,但以逆行為補,功能調五臟六腑而補脾胃。足太陽膀胱經取大杼、肺俞等穴,從上而下止于氣海、關元穴;督脈取長強、腰俞穴由下往上直至大椎穴。每天1次,6天1療程,停1周后再捏脊。經臨床觀察,根據上述治療原則組方用藥,堅持長期治療,可以有較好的療效。 本病患者男性比女性多見,國內患者生存期要比國外長,可能是除了西醫治療外,同時接受中醫中藥治療的緣故,這也顯示中醫中藥在延長病人生命及提高病人生存質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本案患者即從美國慕名前來診治,證屬脾腎虧虛,痰濁阻絡,故重用黃芪補氣益損,輔以五爪龍、黨參、白術、巴戟天等健脾補腎;當歸、雞血藤養血柔肝通絡,加用僵蠶、全蝎等蟲類藥物以熄風除顫軟索,川芎、赤芍、薏苡仁、法夏、陳皮等活血理氣、祛痰通絡。諸藥合用,健脾補腎養肝,祛痰通絡軟索,扶正祛邪,虛實兼顧,故取得滿意療效。 焦樹德:足胻消腫湯是治療腿腫、腳踝腫特效方 “胻”字讀“衡”音,與“胻”字通用。“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檳榔12~18g 茯苓20~30g 木瓜10g蒼術6g紫蘇梗、葉各9g生薏苡仁30g黃柏10g 牛膝12~15g 防已 10g 桔梗4.5g吳茱萸6g。 功能: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舒筋活絡。 主治:風寒濕之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腫脹疼痛。 組方醫理:本方據《證治準繩》雞鳴散加減而成。方中以檳榔辛溫降氣,質重達下,破滯行水為主藥;輔以茯苓、紫蘇散寒行氣,辟穢祛濕;佐以生薏苡仁、木瓜理脾行濕,舒筋活絡,蒼術、黃柏、防己益腎祛水,吳茱萸溫肝腎,燥濕濁,桔梗宣肺氣而利水;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全方共奏降氣行水、祛濕消腫、舒筋活絡、散寒溫經之功效。 加減運用:濕郁化熱,癥見足胻腫脹灼熱,口干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者,可去吳茱萸、蒼術,加重黃柏為12g,另加木通、澤瀉、連翹、滑石等;兼有腎虛而腰酸腿軟,足跟疼痛,尺脈弱者,可去桔梗、黃柏,加桑寄生、川續斷、杜仲等,或兼服濟生腎氣丸;若足胻浮腫,并見青筋怒張或皮下青色脈絡縷縷,舌質黯或有瘀斑者,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瞿麥、白茅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