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1足腑消腫湯(焦樹德) [組成] 焦檳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蒼術6克紫蘇梗9克紫蘇葉9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桔梗4.5克吳茱萸6克黃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效] 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舒筋活絡。 [主治] 風寒濕之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腑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膈亍)腫脹疼痛。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本方據《證治準繩》雞鳴散加減而成。方中以檳榔辛溫降氣,質重達下,破滯行水為主藥;輔以茯苓、紫蘇散寒行氣,辟穢祛濕;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濕,舒筋活絡,蒼術、黃柏、防己益腎祛水,吳茱萸溫肝腎,燥濕濁,桔梗宣肺氣而利水;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全方共奏降氣行水、祛濕消腫、舒筋活絡、散寒溫經之功效。 [加減] (1)濕郁化熱,癥見足踝腫脹灼熱,口干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者,可去吳茱萸、蒼術,加重黃柏為12克,另加木通、澤瀉、連翹、滑石等。 (2)兼有腎虛而腰酸腿軟,足跟疼痛,尺脈弱者,可去桔梗、黃柏,加桑寄生、川斷、杜仲等,或兼服濟生腎氣丸。 (3)若足腑浮腫,并見青筋怒張或皮下青色脈絡縷縷,舌質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瞿麥、白茅根等。 [典型病例] 黨某某,男,55歲,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診。 病史及現癥:1966年始,左下肢浮腫10余年,以后漸至雙足及下肢均浮腫脹痛,麻木筋攣,步履艱難,雙足浮腫而至夏天不能穿單鞋而穿棉鞋。近4年來加重,每到夏季即復發,逢雨天更加重。西醫診斷為“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曾服多種中西藥物均不效,西醫建議手術治療。今又發作如上述,一且有頭暈。觀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脈皆弦。約其每年夏季來治,連治3年。 辨證:濕邪下注,絡脈郁阻,氣機不暢而致足胻腫痛。屬中醫腳氣病范疇。治法:降濁利濕行氣,佐以益腎。 方藥;焦檳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苡米30克、防己10克、吳茱萸6克、蒼術6克、炒黃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藥68劑,癥狀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眼上述中藥預防。追訪3年,未見復發。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2、外科醫案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