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文是先秦時期一種論證事理、闡明主張的文體。《文心雕龍·論說》:“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即論說內容主要綜合各種說法,精研某一道理。宋人真德秀認為議論文“發于君臣會聚之間”“見于師友切磋之際”(《文章正宗綱目》)。 《尚書》中那些告君之篇,皆議論文之濫觴。雖談不上嚴密的論證,但圍繞題目講道理,有中心,為后來“據題抒論”開辟了道路。《左傳》《國語》《戰國策》所載春秋大夫、戰國策士的議論辭令,大多有明確主題,有意識運用各種論證方法,語言典雅生動,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有些已是比較成熟的論說文體,但這些基本屬于史官的記言。真正的論說文體的形成與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中諸子散文的發展相一致。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說:“我國古代論說文體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代的先秦諸子散文,實際上就是論說文。我國的論說文,是從最初的諸子講學語錄,逐漸孕育發展形成的。” 先秦諸子論說文的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①《論語》和《墨子》為代表的語錄體。《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孔子的言論,言簡意賅,典雅雋永,含蓄警策,屬于論說文的早期形態。《墨子》也是墨子弟子所記,其中《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四篇是語錄體,被稱為“墨家《論語》”。《墨子》文章質樸,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很強,顯示出由語錄體向專論體過渡的傾向。②《孟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對話體。《孟子》還未脫離語錄體的形式,但已有顯著發展,形成了對話式的論辯文,顯示出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已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大多數篇章已發展為專題議論文,以寓言構成瑰麗的篇章,使哲學的抽象性和文學的生動性達到和諧統一。③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的專題議論文。《荀子》的文章不再是片言只語的綴合,而是立意統一、結構完整,大都有明確的觀點、突出的中心,用概括性的標題點明主題,論述周詳嚴密,析理透徹,講究修辭藝術,體制宏博,標志著論說文的成熟。《韓非子》體制更加宏大,結構更加嚴密,犀利恣肆,帶有鮮明的論戰性和總結性,如《顯學》《五蠹》《說難》《孤憤》等篇代表著先秦論說文的最高成就,成為論說文的典范。 先秦論說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形象化的說理方式和極高的語言藝術,成為中國說理散文的典范,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后世許多散文巨匠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先秦論說文的影子。如劉熙載認為韓愈、王安石文出《孟子》,蘇軾文取法《孟子》《莊子》(《藝概·文概》)。先秦論說文中大量的寓言,對古代小說的形成與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