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提到一個女子懷孕時,都會說她是“身懷六甲”,像明末《初刻拍案驚奇》中說:“成婚未久,果然身懷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這個“六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六甲”源于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從殷商時期發展起來,是中國歷法上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沿用這種紀年方法,像2023年就是癸卯年。天干地支組合后出現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被稱為“六甲”,還可以組合為“六丁”、“六癸”等,為什么懷孕偏偏跟“六甲”扯上關系了呢?在古代神話傳說里有“六丁六甲神”,他們是萬物誕生的元神。從史書記載來看,六甲是六位男神,六丁是六位女神。 隨著隋唐時期,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六甲”又被賦予了胎兒的含義。因為古人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女子懷孕時都希望所懷的是男嬰,為家里傳宗接代,便祈求可以懷上“六甲”,也就是男嬰,于是便衍生了“身懷六甲”的說法。后來身懷六甲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女子懷孕的泛指,不再專指男嬰了。據《隋書·經籍志三》中的《六甲貫胎書》記載,“六甲”是天帝造物的日子,也是女子最容易懷孕的日子,所以女子懷孕又被稱為"身懷六甲”。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干支紀年法中的“六甲”為一個輪回,也表示六十年,所以民間認為年過“六甲”是長滿了皺紋的老人,而嬰兒剛出生時,也都是皺皺巴巴的,就像年過六甲的老人,所以便有了"身懷六甲"的說法。也有人覺得“六甲"是穿了六層盔甲的意思,一個女子懷孕就好像穿了六層盔甲一樣身體笨重、十分辛苦。古人便把女子懷孕的辛苦,比喻為"身懷六甲"。古人以“六甲”的說法,來期許胎兒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有才干的人,將家族血脈傳承下去。似乎“身懷六甲"最初的意思跟“望子成龍”差不多,都是對孩子未來的一個期許。 而古人能用"六甲”來代指“懷孕”,不得不說中華文化確實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身懷六甲”的真正含義,或許遠比上面說的這幾個觀點還要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