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南部,是古瑪雅文化和托爾特克文化的遺址,她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2公里,是由數百座建筑物構筑成的一座非凡的石頭城。 現有公路把它分為兩半。南側老奇琴伊察建于公元七至十世紀,具瑪雅文化特色,有金字塔神廟、柱廳殿堂、球場、市場和天文觀象臺,以石雕刻裝飾為主; 北側新奇琴伊察為灰色建筑物,具托爾特克文化特色,有庫庫爾坎金字塔、勇士廟等,以樸素的線條裝飾和羽蛇神灰泥雕刻為主。 奇琴伊察在公元600年前后,即瑪雅古典時期中期,是當地的重要城市,公元約987年,托爾特克國王將她作為自己的首都,奇琴伊察的藝術和建筑隨后呈現瑪雅和托爾特克混合風格。 "奇琴"意為"井口",在幾乎沒有地表河流的尤卡坦半島,具有傳奇色彩的"獻祭之井"被視為圣地,人們將玉、陶器和熏香投入圣井中獻祭,在大旱的時候偶爾還會使用活人獻祭,天然溶井是建城的基礎。 在奇琴伊察古城有古代中美洲最大的球場,球場長166米,寬68米,球場內部兩側依次排列雕刻著球員形象的石板。 奇琴伊察的球賽是一種宗教儀式,象征太陽的球有著祈禱豐收的意思,如果球賽結果和祭司在賽前的算卦結果不一致,那么隊長們就都要獻上他們的人頭,以平熄神怒。 奇琴伊察的遺跡中有很多與活祭相關的浮雕,在金字塔內部還有舉行活祭儀式的地方,鎮守金字塔的守護者、連接神靈和人類的查克穆爾,在它的肚子上供奉著活祭的心臟。 “庫庫爾坎”在瑪雅語意為“帶羽毛的蛇神”,建于公元10世紀的庫庫爾坎神廟,又稱羽蛇神金字塔,整座塔呈階梯形,各底邊長55.3米,四方對稱,高約30米,共有9層,逐層向上收縮,四面各91級臺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征一年的365天。 羽蛇神是瑪雅人所崇拜的神,是五谷豐登的象征。瑪雅人精心雕刻的羽蛇神,龍騰虎躍,鱗潛羽翔,每年在春分秋分時,北面臺階的邊墻會在陽光照射下形成彎彎曲曲的七段等腰三角形,連上底部雕刻的蛇頭,宛若一條巨蛇從塔頂向大地游動,象征著羽蛇神在春分時蘇醒,爬出廟宇。 這個神秘景觀被稱為“光影蛇形”,每次持續3小時22分,分秒不差,是瑪雅人對建筑幾何和天文知識的絕妙展示。 橢圓形的天文臺,其門設在可以觀察春季晝夜平分點、月亮最大南北傾斜及其他天文現象的位置。瑪雅人用太陽照射在門上在屋內形成的陰影來判斷夏至與冬至的到來。 在建筑的邊緣放著很大的石頭杯子,瑪雅人在里面裝上水通過反射觀察星宿,以確定他們相當復雜且極為精確的日歷系統。 奇琴伊察是古瑪雅人的圣殿,保留了古代瑪雅的高度文明。每座建筑上精美的雕刻藝術蘊含著瑪雅人的宗教情感。典雅的建筑、高超的技術以及輕巧的浮雕都再現了瑪雅人的智慧。 1988年,奇琴伊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
來自: 朱熹學堂 > 《世界遺產(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