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知曉“地動天視動” (一)地動天視動,萌發于《易圖新辯》 中國古人知道地動天視動,這讓你吃驚了吧。20世紀中期偶然翻閱易圖小冊子,驀然冒出這一結論,自己也嚇了一大跳。地球是圓球,晨昏明暗漸變可以推論,月蝕則可以直接見證,因為是地球遮擋了月亮。證明地動天視動,道理很簡單,但證明它不易,它需要實物來證明天地的逆旋、順旋關系。 《易圖新辯》,新辯之名是編輯同學取名,很以為然,在于完全是批判性挖掘古易圖的內涵(同學還提出天外來物說,此不能證偽)。所以,扉頁申明:本書第一次確鑿地證明了易圖先《易經》而存在的事實;第一次用現代科學手段揭示了易圖的神秘內涵;第一次用分析易圖的方法提供了解釋《易經》的最佳手段。 其一,易圖學再興于宋代,從此拉開了易經與易圖孰先孰后的千年爭論。作為學術問題無可厚非,對于破解易圖并非重要。立著創說,又不能回避,但史籍記載有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內證。果然從《易經》中找到了運用易圖的卦爻辭:《坤》“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蹇》“利西南,不利東北”,《解》“利西南”,《升》“南征吉”,《小畜》“自我西郊”,這些都可以從后天八卦方位得到圓滿詮釋。因此,它終結了一千多年文人墨客的瞎吵。 其二,易圖最基本的是八卦圖與河洛圖。八卦圖分先天、后天;河洛圖分十數、九數。《新辯》在于立足從可能的前提挖掘科學內涵。先天八卦,數理上是二進制,布局上是太極線(臥S流向)。后天八卦,則是順旋的周而復始。八卦分居八方,依順旋序流轉,體現了地道的萬物循回:坤是母,乾是父,陰陽交媾曰澤,懷孕而有水,孕隆而如山,孕生而如雷,出生成長如風,成就而如火,死去歸陰,周而復始。 河圖十數,載于馬側,鄭玄有五行生成說。洛書九數,書于龜背,今曰九宮格,橫豎斜三數和十五。八卦有地道順旋輪回,曰后天;有天逆旋地順旋,曰先天。十數馬圖、九數龜書,未必不是天地立體方位圖。方位有四正四隅,數有數值和數序,還分奇偶。這就推演出河洛數與八卦對應的立體圖。《易圖新辯》輾轉求證,并推演出立體太極圖,也就是天地陰陽周年流轉模式化。20年后破解古司南盤的天文密碼,證明無悖。 其三,通讀《易經》,發現其64篇皆圖象場景說事,即王弼“言象意”批判性再認識。常年閱讀,積累了一個認知,人類的認識新發現,到一定時候,必然會出現,你發現了不抓緊實現,自然有人會發現,會出成果。古今中外屢見不鮮。撰寫《易圖新辯》之時,拉開《周易通辯》的之旅,分本經、本論、本原三編,其中繼續了《新辯》古天體觀的重新認知。《通辯》出版時,納出版社朋友建議,再撰《老子》《莊子》,合為《三玄》,易名《我說……》系列。 (二)地動天視動,提綱挈領 1、古人知曉地球是圓球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直懷疑古人,這其實是自己的愚蠢。任何非球體,即有楞邊的立體,不論光源體怎么旋轉,乃至大地怎么旋轉,只會出現明暗突變。換言之,地球上晨昏陰陽漸變,表明大地不是平的,而是圓的。 2、古人的天體觀說是正確的。先秦兩漢的“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不是對天體運動的說明,而是人觀天時對天體變化的描述,其中多有形象化的比喻性的說法。例如:“天像蓋笠,地法覆盤”,“渾天如雞子”,都是形象比喻。這與人的視界天地完全吻合。 3、古人知道日蝕月蝕的成因。《尚書·胤征》記載,羲和醉酒誤事,未預報日食,導致“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按政典律例被誅:“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據“辰弗集于房”推算,這一天為公元前2136年10月22日。月蝕更易見,它見證大地是圓球。 4、古人知道逆旋與順旋的關系。超越天際俯瞰,地球是逆旋(左旋)。七曜東升西落,是地球逆旋造成了目視的順行。西方經歷了地心說到日心說,才解決行星的逆行問題。中國很早就發現了地外行星沖日(太陽在外)、地內行星合日(太陽在內)期間的留守逆行現象。 5、“十二次”表明了星空是逆旋。西周星象有個獨特的“十二次”: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它與十二辰一一對應,但走向相反,星紀始于丑。因此,古人應知“斗轉星移”是視動。 6、古人“晝測日影,夜觀極星”的天文觀測方法,形成了獨特的授時體系。晷測晨昏,圭顯卑高,可知地球有兩種旋轉周期;圭晷合用可測歲長以置閏。借助現代星圖軟件推演,大概公元前7000±1000年開始利用北斗星指季;前6300±1500年開始用大火星指導農耕;前3500±500年應是二十八宿發祥年代;前3000年至前2176年進入四仲星時代。 7、中國的“陰陽合歷”,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歷法體系。現行的中國歷法,是傳統的陽歷、農歷、陰歷再加上公歷。它是科學的觀星授時方法所構建的科學體系,現在的通用歷法只是借助科學手段,加強了精準度。所以,中國自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開始,甲子紀年從未間斷。所以,中國帝王改朝不改歷,而是改元。 8、古司南盤“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凝固了古人地動天視動觀。司南盤分定盤、動盤。定盤,三層刻度:外圈星空28宿,中圈時點12地支,內圈方位10天干(這一圈間套了八卦)。它們的關系,一一對應,固定不變。動盤,只有象征北斗星的斗勺,自由活動,相對定盤作圓周運動,表示日常所見的“斗轉星移”。 9、天文科學成果蛻變是它實用化的必由之路。中醫“九宮八風”、漢代“明堂”,就是這種理念的孑遺。四仲星二十八宿體系的蛻變,出土實物是西漢初阜陽28宿栻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王莽朝武威28宿栻盤。先秦兩漢的星象記載,也能說明這一特點。西方亦然,黃道十二宮蛻變成內容豐富的星象術。 10、中國古人的農耕文化傳統,奠定了對天體認識的只用不究做派。農耕文明,最大的特質是,人的大有所作為,前提是順應自然規律,所謂不誤農時、不違天道。從思考習慣而言,中國是天人合一思維,在認知的探索之路,只問是什么,重在怎么辦;西方是天人相分思維,知道是什么,還要問為什么。 相對西方的邏輯思維,中國可以說是經驗思維。陰陽觀、五行論、八卦說,是天人合一觀的產物。西方是邏輯思維+實驗驗證。“西方科學的發展基于兩大成就,一個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另一個是發現通過系統性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先賢沒有走上這兩步用不著驚奇,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做出了那些科學發現。”(參王書宗說) ![]()
![]() 【附】乾坤合一的孑遺 “豐”形卦畫:陜西半坡彩陶紋圖/鄭州大河村白衣彩陶缽//玉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