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結婚生子了,老人卷起鋪蓋,去幫忙帶娃,一家團圓,樂悠悠。 想法總是美好的,現實卻一地雞毛。 很多老人,客客氣氣去帶娃,悶悶不樂回老家。 “實踐出真知”,當我們帶娃一年后,回頭看生活點滴,就會發現以下幾個真相。 01 和子女走得太近了,是老人的一場災難。
一般的親戚朋友,關系太密切了,反而會引發小事上的爭執,會看到對方的缺點,從而很不愉快,雙方都難過。 可是,在帶娃的過程中,真正難過的,是年邁的父母。 老人幫忙帶娃,一旦產生了家庭矛盾,子女的各種刁難就會變本加厲,而老人只能小心翼翼地“接招”。 幾代人的習慣不同,如何才能維護和諧,多半是老人反復遷就子女。畢竟,父母拼命保護兒女,已經形成了慣性思維,父母并沒有感受到自己老了,子女也沒有覺得到了“反哺”的時候。 另外,孩子一旦遇到了意外情況,老人肯定會被責備,認為“太大意、太不管事”。子女也不會考慮到,老人一把年紀了,身體上有困難,而是考慮到“孩子還小、老人是大人”。 本以為,一家人相處,忍一忍風平浪靜,殊不知,忍受太久,就變成了一道若隱若現的傷疤。 02 老人有沒有退休金,和帶娃生活質量關系很大。 鄰居張奶奶,兒子在東莞某公司上班,收入不錯。 去年,張奶奶去東莞幫忙帶娃。 一開始,兒子兒媳都很開心,畢竟可騰出時間,專心去上班賺錢了。 兩個月之后,張奶奶隨身帶的錢,花光了,就問兒媳討要。畢竟,張奶奶一輩子在農村干活,沒有退休金,存款也很少。 兒媳丟出一句:“媽,我們還有房貸呢?你給娃花點小錢,也不打緊吧。” 算來,張奶奶幫忙帶娃,倒貼了三四千,兒媳也會適當給零花錢,但是臉色難看。 如果張奶奶是退休老人,情況就不一樣了。畢竟,倒貼一些小錢,是沒有關系的。 帶著娃去公園、去散步,總得要買幾樣零食、小氣球什么的??雌饋硎鞘畮锥欢?,但是一個月綜合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了。
尤其是一些老人,自己想要吃點什么,買點私人生活用品,就更要花錢了??墒菐奁陂g,也沒有收入來源,就難受了。 對比一番,退休老人和沒有退休的老人,在帶娃的過程中,生活質量有很大區別。 03 帶娃多年,不一定能換來兒女的孝順。 常常聽到一些兒媳說:“公公婆婆不幫忙帶娃,我就不幫他們養老。” 老人帶娃、兒媳和女婿孝順,兩者之間,似乎變成了一場交易。若是老人不帶娃,兒女會不會孝順,還得看兒媳和女婿的態度。認真琢磨一下,還是選擇“聽兒媳”的話。 付出和收獲,在老人病痛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對等”的情況。 很多老人在帶娃的時候,已經體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況,但是兒女不會很在乎。 當老人伸手要醫藥費的時候,兒女就不開心了。有的兒女,還會以父母身體不舒服為理由,把父母送回老家。
對于有幾個兒女的家庭來說,父母幫大兒子家帶娃,卻沒有幫助小兒子家帶娃;幫了女兒家帶娃,沒有幫兒子家帶娃,都會引發“偏心”的矛盾。 當老人需要贍養的時候,“幫忙帶娃不均衡”就變成了子女吵吵鬧鬧的焦點,生活反而不得安寧。在重男輕女的大家庭里,老人幫女兒家帶娃,會變成“胳膊往外拐”的問題。 說實話,讓老人把所有的“娃”都帶好,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畢竟能力有限。 04 提前商定帶娃的規矩,是老人最大的清醒。
老人幫忙帶娃,自己反而“左右不是人”,其根本是“自己造成的”,需要改正,樹立自己的威嚴。 很有必要,在帶娃之前,就說一說家庭的規矩,避免老人總是吃虧。 其一,花錢的規矩。吃喝的開銷,孩子的零食開銷,要不要給一些保姆費,給多少,都得說清楚,避免老人盲目地倒貼錢。 其二,教育孩子的規矩。老人只管孩子的安全和生活,最好不要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避免隔代教育。 其三,時間的規矩。在周末的時候,兒女應該自己帶娃,給老人休息一兩天,大家輪流來,老人會輕松很多。 其四,問一問其他兄弟姐妹的意見。在家庭成員協商一致的情況下,老人去帶娃,才不會引起紛爭,贍養不會形成互相推諉和攀比的情況。 因為有了規矩,老人和子女之間,有了一點點淡漠,但也是恰如其分的距離。 05 不管怎樣,父母要牢記兩個字:幫忙。 既然是去幫忙帶娃,那就別越俎代庖,隨時有離開的權力。不要在子女家,活得小心翼翼,卑微到塵埃里,總是吃啞巴虧。 作為兒女,也應該看到父母年邁、有沒有收入等現實問題,不要消耗父母的“關愛”。 人心都是肉長的,無法平衡,但是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感情去化解。 互敬互愛,互助互動,換位思考,才能和睦相處。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