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欣賞 《出家要清閑》 唐·拾得 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 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里?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 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 禪意品析 佛教所說的出家,小而言之,是指身心俱出家;大而論之,是指能出三界、出輪回之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的情況可分為四種:一、心出家身不出家,這指的是在家學佛的一類人,雖然現俗人之身,但皈心佛法,不戀紅塵。二、身出家心不出家,指的是雖然身體上出家了,但心里對名聞利養仍然割舍不下。三、身心俱出家,這是真正的修行人,歷史上高僧大德屬于此類。四、身心俱不出家,指在家的俗人對功名利祿孜孜以求,難以放下。這首詩所說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的人。這些“出家”人,實際上是玷污了佛門的清凈。 ![]() “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叢林守則》二十條中,第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者要把有事修成無事,無事的叢林才是人人有修行的叢林。只可惜,這種無事的清閑,在很多心性不凈的出家人那里早已失去了。 “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為什么出家人失去了這份清閑,為什么出家人還要迷戀名聞利養,掉進紅塵俗事中?可嘆這些迷戀紅塵的出家人,即使得到了夢想中的名利,也早已年老體衰、形容枯槁。更何況那些出家還志求名利卻又沒有得到的人,豈不是白白浪費了一生。 “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無事人指的是沒有沉溺在紅塵俗事里的人,是明心見性的解脫人,是真正的出家人,只有這類人才值得尊敬。因為他們不為名利所驅使,不受世俗所煩擾,真正超脫生死,這是出家修行的至高境界。 從古至今的出家人中,固然有舍身求法的精進法師,甚至有大乘菩薩再來之人,但是,塵緣未盡、追求名聞利養、初衷不純的“出家人”又何嘗是少數?既已身心出家,就應虔心修行辦道,提升佛學素養,弘揚佛法引導眾人向善,而不是把世俗的名利場帶到佛門凈地中。人生在世,難免受世俗紅塵環境所影響,但無論心向何方,都不應忘棄自己的初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