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丸的家族龐大,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這些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明目地黃丸”呢?對大家來說相對陌生,但沒事,今天杰哥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方子。“明目地黃丸”最早出自明代傅仁宇的《審視瑤函》中,具有滋腎,養肝,明目等作用。常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癥。現代人,手機、電子產品,已經成癮,大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小到嗷嗷待哺的嬰兒,長時間透支用眼已成常態。手機看久了,眼睛就容易疲勞、發酸、發癢、眼睛干澀、甚至紅腫,血絲等。早上起來,眼屎特別多,有時候還粘睫毛眼皮,睜不開。畏光,怕風,怕刺激,迎風流淚。失眠多夢,心煩急躁,口苦口干。中醫認為,眼疾眼病要從肝治,肝藏血“肝開竅于目”,長期用眼過度,傷肝傷血。肝血不足,就不能上榮于目,各種眼病眼疾就會出現。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就會失眠多夢,容易醒。“明目地黃丸”全方由:熟地黃15克、山萸肉(制)9克、山藥9克、茯苓6克、牡丹皮6克、澤瀉6克、枸杞子9克、菊花6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蒺藜9克、煅石決明9克,等10味藥組成。(有中成藥)這個方子以“六味地黃丸”底方,在“杞菊地黃丸”的基礎上在加上當歸、白芍、白蒺藜、石明決,四味藥材。首先我們先說說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對大家來說,功效方面就是,滋陰補腎,采用的是三補三泄。上次在介紹六味地黃的時候,有人在問,既然要不,那為什么還要瀉?熟地、山藥、山茱萸,在滋補腎陰方面功效顯著,這個不容忽視。但是知道一點,補腎滋腎的藥都是滋膩,我們講滋膩戀邪,尤其是熟地。滋膩的藥不止礙胃,還會助濕。腎主水,腎虛的人本身,水液的代謝就不好,如果不把身體廢水排掉,更加很容易產生濕濁,還會影響到補腎的效果。所以加了澤瀉,利水除濕,把腎的廢水排掉;茯苓,滲濕利水,通過祛濕來健脾強胃,防止補藥滋膩;牡丹皮,瀉肝腎之火,因為肝腎不足,陰虛,很容易上火,這就是“六味地黃丸”的思路,三補三瀉。中醫用藥講究配伍,如果一個方中只有補藥,沒有瀉藥,那叫呆補,不僅效果不好,還容易補出問題。介紹完,六味,那么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杞菊”。杞菊地黃丸,是在六味的基礎上,加上枸杞、菊花。枸杞,也是滋陰的,枸杞滋肝陰,補益精血,益精明目。簡單的說就是給眼睛加能量,滋潤眼睛。我們看小孩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水靈,非常明亮,年級大了眼睛慢慢渾濁起來,這就是人過中年,肝腎不足的緣故。那么菊花呢?菊花清肝明目,肝主疏泄,能把肝臟代謝不出去的毒數排出,肝毒一清,眼睛自然就明亮了。明目地黃丸,在杞菊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上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四味藥。當歸、白芍,這兩味藥是對藥,經常在一起使用。當歸,生血補血;白芍,柔肝養血。當歸生血,肝藏血,血可以養肝,白芍柔肝,肝柔才能更好的藏血,如果肝硬呢?血液就藏不住,怎么養肝。石明決,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明目;尤其是這味白蒺藜,可以說是治眼病的名藥。很多時候,眼睛會發紅,出現紅血絲,這是瘀血,用一般活血藥,比如川芎,上行頭目,對于頭面部瘀血,大血管的瘀血,川芎可以。如果是像眼睛的這種,微細血管,神經,川芎的藥力進不去。白蒺藜是一種帶刺的中藥,帶刺的藥有一種特點,就是能深入一些微小的血管神經,把瘀血清除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養肝明目,這血是補上了,肝也養了,但這眼睛還不好使,就是少了一味像白蒺藜這種藥。 如果說“杞菊地黃丸”也能補肝腎明目的話,那只能用于一些普通的眼疲勞。對于出現腫脹,紅腫,還有嚴重的干澀,干癢,流淚,還是“明目地黃丸”好使。 溫馨提示:本文所涉及之處方用藥,僅供臨床醫生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擅自試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