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灶心土 【釋名】 伏龍肝,中藥名。為經(jīng)多年用柴草熏燒而結(jié)成的灶心土。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之功效。用于虛寒失血,嘔吐,泄瀉。治吐血,下血,胃家損傷之重癥者。今人稱伏龍肝。又名:灶中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內(nèi)黃土、灶心土。鄉(xiāng)下土灶燒之多年者佳,新土無效。 【性味】味甘辛,性溫平,無毒。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功效】溫中止血,止嘔,止瀉。 【主治】功能補土利濕,修補胃壁之損傷。用于虛寒失血,泄瀉,胃出血,嘔吐血,大便黑等。 【相關(guān)論述】 2、《金匱要略》: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3、倪海廈:治療便血吐血、胃出血、胃癌等。 【相關(guān)配伍】 1、治反胃: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上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三二錢許。(《百一選方》) 2、治癰腫:伏龍肝以大酢和作泥,涂布上貼之,干則易之。(《千金翼方》) 3、治吐血便血胃出血:甘草、干地黃、白術(shù)、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金匱要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布包煎湯,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禁忌】出血、嘔吐、泄瀉屬熱癥者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在拆灶時將灶心燒結(jié)成的月牙形土塊取下,除去四周焦黑部分及雜質(zhì),取中心紅黃色者入藥。用煤火燒者則不供藥用。 二、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論》:“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干用。” 【藥材形態(tài)】 為不規(guī)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zhì)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并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有吸濕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zhì)細軟者為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