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清代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中舉之后發了瘋的范進,被當作諷刺科舉制下讀書人丑態的反面教材。 但若是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換了我們估計得更瘋! 別的不說,想想當時范進已經多少歲了,50歲! ![]() 這是什么概念?在當時基本就是已經可以準備棺材入土的年齡了! 然后,努力了30多年的美夢成真了,這換了誰?誰不高興? 而且這美夢可不一般,范進人家可是中舉了,知道中舉在古代對讀書人意味著什么嗎? 一、科舉制的前世今生雖然在中國近代科舉制不是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腐朽之物,但是曾經的科舉制卻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官員考核機制。 ![]() 這可不是夸張! 在戰國以前,中國和歐洲社會一般都是選官以親,想當什么官,能當什么官,都看出身、看爹是誰? 你的出身,就已經決定了你這一輩子在官場上的上限,當然前提是你得投個好胎才行。 這樣的官員選拔制度就是“世卿世祿制”。 ![]() 天子的嫡長子當天子,其他兒子去地方上當諸侯。 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之位,其他兒子去當卿大夫。 大夫的嫡長子當大夫,其他的兒子當士。 士的嫡長子當士,其他兒子當國人。 從上到下,所有的官職爵位都被血統貴族們給包圓了。 ![]() 但是,這種情況在戰國時開始改變。 為了更好地提升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也是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和國家的活力,商鞅提出了軍功授爵制以及任人唯賢。 具體就是你能當多大官,就看你能在戰場上砍多少顆敵人的腦袋,為國家帶來多少的利益! 商鞅變法后,即使是秦朝的公子,沒有功勞,也是不能夠得爵授職的! ![]() 正是靠著軍功制,向來被六國人瞧不起的秦國,才得以在一統天下的戰爭勝出,并且將血統貴族掃進歷史垃圾堆里。 之后繼承了秦國制度的西漢前期也是如此。 但問題是,當歷史來到較為和平的統一王朝,哪有那么多的軍功? 于是,選官制度又發生了改變,改為了由地方推舉的人才制:舉孝廉。 ![]() 由地方官員推舉人才,聽起來很不錯,但誰才是地方官員心目中的人才?這個問題就非常值得推敲了,因為人才這種東西也是可以制造的嘛。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孔融讓梨? 話說誰小時候沒有讓過東西,但為什么人家孔融讓梨就能成為典故呢?因為人家孔融家庭好呀!所以哪怕就是讓個梨,都能讓成名人,都能成為朝廷眼中的英才。 ![]() 不出所料,地方上的孝廉名額,幾乎被官員與當地的豪族相互勾結控制,并由此衍生出了世家大族和九品中正制。 三國時期的曹魏正是典型的九品中正制,挑選官員看什么呢?看出身看家族排名。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情景有沒有熟悉的感覺,等等,看家族出身,這不就是世卿世祿制嗎? 其實還真差不多,只不過原來叫血統貴族,現在叫書香門第,或者說叫做學閥。 九品中正制直接為華夏帶來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差點徹底玩崩了華夏文明! ![]() 但偏偏由于九品中正制度實在太香了,所以哪怕隋文帝有心打壓世家門閥,也只能開了個小口子,開始實行科舉制。 為什么說是開了個小口子呢?因為在隋朝,科舉制一次錄取人數也就在二三十個人而已。 直到宋朝時,科舉制度才成了選官的主流。 雖然科舉制有這樣或這樣的弊端,但相比于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 那科舉制好混嗎? ![]() 當然是一點也不好混。 二、難于爬天的科舉之路從宋代起,古代絕大多數的讀書人,想要當官就要科舉,可是知道科舉有多難嗎? 先說一下科舉的考試等級,以及舉人在科舉參賽者中的等級段位。 明代的科舉考試等級分為四級,由低到高依次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都是每三年考一回。 ![]() 其中童試由當地提學官主持,大概屬于縣級考試,考試通過,便可以得到童生的身份,童生這個身份雖然沒有任何特權,但卻是考秀才的必備條件。 與大家想象得不同,秀才其實一點也不好考。 童生必須要通過縣試丶府試和院試三場考試后,才能夠成為秀才,且最后一場考試,一般會由省級官員學政專門負責。 好在這三場考試,一般是在一年內就會考完,不會讓你每一場考試等三年。 ![]() 至于為什么秀才會被如此重視? 因為如果你考中了秀才,那么恭喜你,從此之后你就可以自稱為書香門第,進入清流大夫之家了。 并且成了秀才之后,你將擁有一系列的特權,比如說免賦稅,免徭役,見官不跪等讓平民百姓羨慕不已的待遇。 只要你能考上秀才,說實話,家里都不會窮。 ![]() 別的不說,光是免除賦稅和徭役這一項,就會有無數人擠破腦袋,把家里的土地掛到你的門下來躲避賦稅。 所以,在范進考中秀才后,他的屠夫岳父還敢罵他,就很不合理。 一個屠夫敢罵秀才,你怕是覺得縣衙的板子太輕了吧? 好了,接著說,當你考中了秀才之后,可以繼續往上考,每三年朝廷的禮部會直接派人在各地省會舉行鄉試,如果考中了,便是舉人。 ![]() 按照考試最順利的情況,童生三年,秀才三年,舉人三年,就是九年時間了。 繼續往下看,舉人們每三年有一次前往京師參加會試的機會,通過會試便是貢士。 對于貢士,想來大家會感到比較陌生。 陌生也很正常,因為貢士是不在官方等級體系中的,取得了貢士,只是代表你可以參加殿試了。 ![]() 會試與殿試也是連在一塊的,通過會試后便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通過便是進士。 所謂狀元、榜眼、探花,就是進士的前三名。 所以,能夠考中舉人其實挺不容易的。 那舉人又能做什么官?有什么福利呢? 三、舉人的福利很不幸地告訴各位同志,如果你考中了舉人,去吏部報到請求任官。 ![]() 那么不好意思,你很大可能做不了官,即使能做官,可能也只能從九品開始干起。 比如大名鼎鼎的海瑞海剛峰,他在40多歲中舉后,只得到了一個從九品的教諭之職。 就這都算是撿了天大的便宜了! 至于原因,想想也能理解,當王朝走入正軌后,從來都不會缺想要當官的人,缺的只是能填蘿卜的坑。 ![]() 每三年殿試錄取進士300名,可問題是,每三年能有這300個坑給他們嗎? 答案當然是沒有。 知道為什么都是進士,還要分個一二三甲嗎? 因為只有一甲和二甲可以保證想要當官,立刻就能授職,但一般授予的也是翰林學士之類,屬于沒有固定數量的文秘職位。 ![]() 想要當上知縣丶知府這些實權官員,那就得看運氣和能力了。 至于三甲進士想當官怎么辦?倒也不是完全沒辦法,只要你愿意接受調劑就成。 理論上,進士在授官時,應該是八品起步,一甲頭三名更是可以六品起步。 至于九品官,那是舉人老爺的。 所以,對于三甲進士的同志們來說,如果愿意委屈一下自己,內卷一下舉人的話,也可以先做個九品官。 ![]() 那如果不肯接受調降呢? 那就在家等著唄,三年起步,上不封頂,很多進士可能等到死,都沒能等到自己的任命狀。 為此,很多成績靠后,家中又沒有什么背景的進士,只能含淚把舉人的職位給頂了。 反正官員等級考核三年一回,如果每次大考都是良等的話,從九品升到正七品,也就是九年而已。 雖說時間長了點,可總比在家一直坐冷板凳強不是,官再小,他也是個官嘛。 ![]() 可是進士們下場和舉人“搶飯碗”,那舉人該怎么辦呢? 老子辛辛苦苦考上了個舉人,最后還是當不上官,那老子不是白考了嗎? 舉人同志們先別急,即使當不了官,但成了舉人,各種好處還是少不了的。 首先成了舉人后,你會擁有法外特權,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之罪,一般是不會有官府找你麻煩的。 ![]() 而自古以來,凡是暴富的法門都寫在了刑法里。 擁有法外特權的舉人老爺們大可以欺行霸市,以次充好,強買強賣,甚至把人打個殘廢也是沒人管的。 還記得被丁舉人打成殘廢的孔乙己嗎? 舉人老爺別說把你腿打殘廢了,就是把你腿子打死了,都不算個事! 除了可以橫行霸道外,舉人同樣擁有經濟特權,不僅可以免稅,免役,而且還可以代替縣令征收鄉村稅收。 ![]() 對,沒錯,由于古代皇權不下鄉,為此縣太爺和鄉村地區的交流,主要就是通過有功名的舉人和秀才們進行的,其中包括征稅和征發民夫的徭役。 也就是說,當范進成了舉人后,那么在他所處的鄉里,每年誰給國家交多少稅,誰給國家干多少活?這些范進說的算! 誰敢讓老子不高興?老子就敢讓你把全鄉的稅都付了! 所以知道屠夫岳父為什么那么害怕成為舉人的女婿了吧? ![]() 真把女婿惹急了,他女婿敢讓他岳父這一年別的都不用干,就給國家干傜役去吧。 當然了,如果舉人有些上進心,又沒有官職的話,也可以去縣衙里當個幕僚、縣吏、師爺之類的工作。 這些看似低微的吏職,有一個絕大的好處,那就是一干能干幾十年。 縣令是三年一考核,一個縣令在地方上個六年,便會被調到其他地方,而縣衙里的這些低級小吏,卻能干到死! ![]()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在縣衙大門里,真正說話算數的就是這些小吏! 因為外來的縣令剛一上任,兩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本縣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況,征稅什么的更是一頭霧水。 他能倚仗誰?只能倚仗這些在衙門里的老吏。 而且,即使這些縣令知道這些老吏手里不干凈,可是想想自己干三年或者六年就會離開,會和這些老吏們那別扭嗎? ![]() 唉,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嘛,哥只不過是個匆匆過客而已,何必與當地的地頭蛇鬧得不可開交呢? 于是,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晚期,明清時期,很多的縣令、知府掌印官都成為了擺設。 連咸豐皇帝都說:
所以,在古代考中了一個舉人,很難在官場上耀武揚威,但在地方上確實可以橫行霸道了。 ![]() 結語范進是幸運的了,畢竟他考中了舉人,他的家族可以依靠著舉人帶來的特權而改變命運。 可是又有幾人能夠走上科舉這條通天路?那些失敗者該怎么辦? 這種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打造的少數人的游戲,真的應該被拋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