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8歲的許世友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戎馬一生的他自覺時日不多,準備回鄉探親,寄托對故鄉的思念。 啟程之前,他特別向軍委提出申請,安排43輛軍用吉普車全程保障前往。 軍委領導十分詫異,一向勤儉從不搞特殊的許將軍,回鄉一次為什么要搞這么大的排場? ![]() 戰爭年代,我軍不可多得的“大刀敢死隊長”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河南信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8歲時離家,來到嵩山少林寺謀生。在少林寺的日子里,許世友勤學苦練,習得了一身過硬功夫,而大刀,則是他最擅長也最喜愛的一件兵器。 21歲那年,許世友參加了土地革命,從普通一兵干起,憑借赫赫戰功一步步當到了團長、副軍長兼師長、軍長,直至成為紅四方面軍騎兵部隊司令員。 他還隨大部隊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陜蘇區反“圍攻”作戰,也一同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許世友先后參加過香城固伏擊戰、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夏季反擊作戰,立下過赫赫戰功,毛主席評價他為:“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在無數次的硬仗和惡仗中,許世友經常擔當先遣隊、敢死隊等險要任務,他性格豪爽而剛烈,身為將領卻愿意和士兵們一道沖鋒在前、出生入死。 ![]() 上陣殺敵時,他習慣左手提著一把沉重的大刀,特別是當敵我膠著打不開局面時,許世友就會把帽檐往下一拉,帶著敢死隊就往前沖,那種不怕死的氣勢,常常讓敵人倉皇而逃。 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2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個人4次負傷,屢建奇功,是我軍不可多得的一員虎將,因此人送綽號——“大刀敢死隊長”。 ![]() 新中國成立3年后,見到了闊別多年的母親革命戰爭年代的南征北戰和顛沛流離,讓許世友21歲起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每當部隊休整,或戰事不那么吃緊的時候,許世友就會思念起遠在家鄉的老母親以及那些父老鄉親,戰火連天的歲月里,許世友很擔心他們的安危。 1952年,新中國成立已經3年了,此時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終于有時間回到讓他魂牽夢縈的家鄉。 ![]() 回鄉這一天,許世友來到信陽地界后就下了車,他騎上了一匹高頭大馬,馳騁在熟悉的大別山上,小時候在這里放牛的場景歷歷在目,許世友心頭涌起了一絲感慨。 就在快到許家洼的時候,許世友遠遠地看到路邊的田埂上有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婦人,她頭發蓬亂,佝僂著身子,背著一捆柴火。如樹根一樣的腳上,穿著一雙破破爛爛的黑布鞋。 新中國成立3年了,老家的百姓生活還是如此艱苦,這讓許世友心里很不是滋味。 ![]() 他跳下馬來走了過去,老婦人抬起頭,那雙原本渾濁的眼睛瞬間有了光,她打量了一眼許世友便問道:“是友德娃嗎?” 盡管已經多年未見,但聽到這樣熟悉的聲音,這樣親切的呼喚,許世友一下子就愣住了。他仔細端詳了一下眼前的這個老婦人,眉宇之間的神色,分明就是闊別多年的娘啊! 許世友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位指揮千軍萬馬的戰將瞬間跪倒在婦人面前,緊緊抱住婦人的雙腿,像孩子一般嚎啕大哭起來。此刻他連一聲“娘”都叫不出來了。 ![]() 老婦人也是熱淚盈眶,她一邊拍著許世友的肩膀,一邊聲音顫抖地說:“友德啊,快別哭了,站起來陪娘回家看看去,鄉親們知道你要回來,已經盼了好幾天啦!” 母子一起走回了許家洼,鄉親們見到許世友回來了,也紛紛圍了上來,向許世友的母親道賀:“你兒子現在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了呀!你看你多有福氣!兒子回來看你了!” 但是,許世友這次回來只有短短的3天時間,他不僅幫著老母親砍柴、打草、喂豬,還給父老鄉親們每家送去了3斤大米、2斤白面、2斤紅糖,以表達多年來對鄉親們熱心照顧許家老母親的感激之情。 ![]() 臨別時,母親拉著許世友的手再三囑咐:“好好為國家做事,不要惦記家里,娘現在過得很好。” 久經殺場的將軍,在戰場上威武神勇,此刻卻哭得像個淚人。母親將許世友送到村口,許世友強忍著淚水,轉過身,再次跪倒在地,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最后一次回鄉前,許世友申請了43輛軍用吉普車1959年,抗美援朝戰爭歸來,此時已是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再次回到家鄉。此時,他的老母親已經去世,許世友在鄉親們的陪伴下,來到許家洼后山母親的墳前,長跪不起。他用無聲的眼淚,表達對母親的虧欠和思念。 此后多年,許世友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直到1983年的秋天。 ![]() 這一年,許世友78歲了,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疾病纏身,精神不佳,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銳氣和虎氣。人常說葉落歸根,自覺時日不多的許世友,對家鄉的思念也越來越濃。 為了在有生之年最后回一次家,許世友特地向組織申請了一個月的長假,并且提出用43輛軍用吉普車一同回鄉。 軍委領導不明白許將軍為何要提出這種特殊要求,要知道他最反感的就是搞特殊、講排場、走后門,多年來拒絕了所有親人、老鄉托他辦的事情,甚至他的孫女許道江為了考學,求他幫忙轉個戶口,他也不愿意。 但是,當軍委領導了解了許世友的真實想法后,卻不禁潸然淚下。 ![]() 原來,當年和許世友一同從大別山走出投身革命的有43個年輕人。此時他們早已為國捐軀,只有許世友一人健在了。作為戰友,許世友想“帶著他們一起”,最后回一趟家鄉,用這樣的方式讓英烈們魂歸故里,落葉歸根。所以許世友才特意為每人申請了一輛軍用吉普車。 請好了假,吉普車也準備就緒,然而河南卻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暴雨,許世友的行程只能一推再推。就這樣,許世友最終未能成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就在許世友決定取消這次行程的那天下午,連日的暴雨突然止住了,天空露出了久違的晴朗。 ![]() 許世友無奈感嘆道:“看來老天不同意我回去啊!” 這是許世友一生最大的遺憾。此后,他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直到1985年因病去世。 毛主席同意,鄧公特批,許世友最終回鄉安葬關于許世友去世后如何安葬的問題,還有一段小插曲。 20世紀50年代,為了改變傳統的喪葬習俗,毛主席要求中央領導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一定級別的領導,則統一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此時,許世友卻堅持自己死后要土葬,而且要回老家和母親葬在一起,以盡他生前未能盡到的一份孝心。 ![]() 新中國成立后,除了任弼時同志是土葬外,其他領導同志都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去世后采用火葬。 對于許世友的意見,盡管毛主席有些異議,但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之后,許世友還專門給大兒子許光寫信,叮囑自己死后要土葬,埋在家鄉,埋在母親身邊,并捎去了50元錢作為喪葬費。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病逝世。許世友土葬的報告送到北京后,中央領導和中央軍委領導傳閱后誰也不敢輕易做主。最后,報告送給了鄧小平,請他拍板。 鄧小平知道毛主席生前對此事的態度,也了解許世友的真實想法。他經過慎重考慮,便在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 就這樣,許世友終于實現了“生為國家盡忠,死為母親盡孝”的夙愿。 10月26日上午,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鄧小平委托來到南京軍區,鄭重地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他說:“許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1985年11月9日清晨6時整,鄧小平簽發的“特殊通行證”保證了許世友將軍土葬儀式的順利進行,使這位性格獨特、功勛卓著的將軍魂歸故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