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將軍八歲時便離開了母親前往少林寺,后來參加革命后更是一直未能回到家鄉許家洼,只在當年在大別山區打游擊時順路去看母親一眼。直到1952年,許世友才終于有機會返回曠別幾十年的故鄉。 就在快要到許家洼的時候,許世友在路上碰見了一個大約七旬年紀的農村老婦,對方白發蒼蒼,衣著破爛,佝僂著身子,彎曲的背上還背著一捆柴火。許世友看在眼里,心里不由得責怪起這位老人的子女,怎么能讓老人這一把年紀了還生活得如此艱苦呢? 正當許世友打算問問情況時,卻被抬起頭上下打量了幾眼的老婦搶先發問道:“你是友德娃嗎?” 許世友聞言渾身一顫,這熟悉的聲音,這親切的稱呼,他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模樣凄慘的老婦竟然是自己多年未見的老母親! “娘!”許世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跪下來磕了幾個頭后和母親抱在一起大哭起來。 母子相認的感人的場面結束后,許世友攙扶著老母親回家。然而,他只請了幾天假期,所以回家后只待了三天就不得不匆匆離去。臨別前,母親拉著他的手,認真囑咐他好好為國家做事,不要操心她。許世友只好離開,打算以后有機會再回來看望母親。 只是,等他再次回到家鄉時,卻驚聞母親已經去世的噩耗。他在母親墓前長跪不起,痛罵自己不孝,哭訴自己沒能為母親養老送終。臨走前,許世友親自修繕了母親的墳墓,磕了三個頭后才離開。 后來,隨著許世友年事的增長,身體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1983年,78歲的許世友預感到自己怕是時日無多,于是決定趁現在還能走得動路,最后回去看一眼故鄉和老母親的墓。為此,他專門請了兩個月的長假,甚至向組織上申請了43輛吉普車同行。 這一做法在當時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議,領導在驚訝之余也不理解許世友回家為何要搞這么大的排場,畢竟在很多老同志眼里,他許世友可不是講究衣錦還鄉的人。 隨后,許世友如實相告:“老家一共走出了43位將軍,但他們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回不去了,這次我是想為他們一人申請一輛車,然后代他們風風光光回家。” 人越老越會思念家鄉,許世友覺得他們當中許多人想必都抱著沒能好好回鄉探親的遺憾辭世,所以他想在自己還有余力的時候幫他們完成那一份心愿。話說到這個份上,再有意見的人也啞口無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在一切準備妥當之際卻恰逢天公卻不作美。一場持續十幾天的大暴雨使得許世友的歸鄉計劃最終破產。對此,許世友悲嘆道:“看來是老天不同意我回去啊!”此后,他再也沒能踏上回家的歸程。 沒能回家探望母親最后一眼,這成為了許世友最大的遺憾。因此,他決心死后安葬在故鄉。其實,他早有此意。早在1956年,毛主席等一百多位領導干部在火葬協議書上簽字,只有他拒絕簽字。這次感覺時日無多后,許世友又致信中央,重申死后不火化,要求土葬在母親墓旁。自己生前一直為毛主席盡忠,死后就要與母親為伴好好盡孝。 建國后,毛主席等領導人一直提倡和推廣火葬,死后火化安葬在八寶山一直是黨內領導干部的慣例。除了過世太早的任弼時,還沒有一個有過土葬的先例。因此,許世友的信傳到中央后,誰也不敢做出批示,最后只能轉遞給鄧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思索再三后,特批:下不為例。 1985年10月,許世友將軍辭世。隨后,他的靈柩被昔日的舊部護送至老家許家洼,葬在了老母親身旁,實現了他最后的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