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黃,總是給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記得有一年,王醫生自己生病。一日一夜的處方中共用生大黃四十五克。做好了各種“三千尺”的準備,結果就是第二天早晨起床時,大便有點偏稀。這件事給王醫生印象太深了,確實“紙上得來終覺淺”。關于這個梗,改日有時間。專門寫期文章來給大家分享這個病案。大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功效,婦孺皆知。今天這期文章,我們聊下大黃除了通大便,還有利小便的功效。提起利小便,大家首先想起的是車前子、燈芯草之類的中藥,或是五苓散、豬苓湯之類的方劑。  大黃,系蓼科大黃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大黃有推陳致新、攻導積滯的勇猛功效,故又被稱為將軍。習慣上公認四川產的大黃為上品,所以大黃又有“川軍”之雅號。因四川大黃的橫斷面有圈紋,所以還有“川錦”的別稱。 大黃治療小便不通的記錄。最早應該是《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易乍難,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這里雖然有二便不利的問題。但是根源上還是燥屎堵塞導致的。這個時間用大黃配硝、厚、枳過關斬將,小便自然水道通流。金元四大家之一寒涼派的開山鼻祖劉完素,在《河間六書》中記載有處方“倒換散”。上件藥味,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
什么是“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個非常口語化的表達方法。按照專業的中醫術語稱“癃閉”。在這個問題上,大家認可的是《素問·經脈別論》中的一段文字。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用。 這段經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水液通過胃的受納,脾的轉輸,肺的肅降。而下達于腎,再通過腎的氣化功能,使清者上歸于肺而布散全身,濁者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從而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而這段翻譯再高度濃縮下,即為“氣化津液,平衡周流。”
 我們現在再看劉完素《河間六書》中記載“倒換散”的幾個特點。大便不通的時間,荊芥穗量減半。換個說法,就是當小便不通的時間,大黃量減半,而荊芥穗確實正常量。大黃苦寒泄降,氣味俱厚。但是溫水沖服,其目的是取氣不取味。 故減半的大黃,配荊芥穗。二者合用化氣滯,通水飲,利小便。比如前文提到的《傷寒論》的大承氣湯,時燥屎這個有形的病理產物導致的小便不利。比如《河間六書》的“倒換散”,是氣不化津導致的小便不利。比如脾氣虛弱,無亦升清。則濁陰不降導致的小便不利。比如······,所以“倒換散”原文,最后還有一句“臨時加減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