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時間和精力,其實是自身的稀缺資源,而我們有時候,太過隨意地將其消耗掉了。 變得被動,就是標志之一。 不管年歲幾何,只要確定了自身所要追求的是什么,并為這個方向去付諸行動,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因素,在類似的場景中,誰更不容易分心,誰就更有可能實現目標。 學會給思想“減負”之后,內核越來越穩定了。 為了保證每天能有一個相對清明的思想狀態,我認為,做對這5件小事會比較有益: 01 主動對視線內的信息加以篩選; 02 用心做記錄; 03 專注于手頭的事; 04 情緒穩定; 05 積累正念。 現代人的焦慮感,有一部分來源于,總是擔心錯過什么,比如突然彈出的群消息、已經被折疊的群消息、當天沒刷的朋友圈等。實際上,那些我們自認為很重要的,有些時候也并不一定真正重要。 可以抽時間瀏覽、必要時做出反饋,但不必時時刻刻盯著。 如果群比較多,對自己構成一定負擔,該刪的就刪,保留最想留下的、真正值得去關注的就好。 主動對視線內的信息加以篩選,對于負面的、消極的言論,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不過度解析,同時也不過分聚焦。非常喜歡周嶺老師用到的一個詞“清腦”,我延伸出了清理、清醒這兩個關鍵詞。有選擇性地攝入信息,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一項比較“環?!钡男袨?。 生活感悟也好、學習心得或讀書筆記也好,做記錄,都是件有趣、有益的加分行為。思考讓大腦變得聰慧,記錄,則讓我們思考的內容有了著落。我所認識的一些同行的朋友,他們大多都有記錄的習慣。而大家因為喜歡記錄,感觸越來越多,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永遠不缺話題,永遠有東西可寫。 給自己建立一個知識庫,把每天的靈感碎片放進去,日積月累,就會擁有一個龐大的、豐富的素材基地。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有句話:“只有通過勞動,人們才能分享永恒。” 不管是什么行業、從事什么工作,好運都青睞認真做事的人。 專注于手頭的事,是使一個人成其為自己,最可靠的路徑。
作家山本耀司說:“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 這段文字,我一直放在備忘錄里,時時警醒自己。 一個人的價值,只能經由自己去提升、去實現,微小的突破,也比什么都不做強。 情緒穩定是一種能力,不一定每個人具備,但每個人都有可塑性。格外欣賞那些內核比較穩定,情緒不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人。
這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的,我相信,任何人身上所具備的優秀能力,都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系,他們吃過的苦、經過的事、走過的彎路更多,刻意練習與成長得也更多。 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呈現出來的平和、自信與優雅的氣質、不凡的談吐、令人感到舒服的氣場、遠見卓識,這些背后都有他們所付出的不為人知的艱辛。 一旦明白情緒困擾帶給人的負面影響,就盡量避免陷入消極狀態。聰明的人懂得經營自己,從內到外塑造自己,而不是把自己隨便交付出去,任由生活去改造。聽過這樣一句話:“當你不斷戰勝自己時,你對生活的掌控感就會越來越強,心中的陰霾自然也會隨之消散。”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善待自己,也善待周圍的人。
 世間存在這樣的吸引力法則,正念帶來積極的、正面的結果;負能量召喚來的,也多是負面的影響。正念給人勇氣、信心和力量;負念使人怯懦、自卑和頹廢。想把事情做好,并持續做下去,積累正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越優秀的人,越能看到別人的好,也越懂得尊重他人,學習他人的長處。 想接近優秀的圈子,前提就是,把自己也塑造成充滿正能量且有價值的人。我從編輯向自媒體轉型,本心是因為喜歡文字,也在這條路上,遇見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普遍所秉持的一個理念就是:堅持“利他”原則,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自身有穩定的內核,在這個基礎上,能夠分享一些正能量的東西,這也是我未來需要堅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