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愛好歷史和考古,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想方設法擠出時間去逛博物館,這些年逛過的大館小館也有不少了,今天就梳理一下去過的比較有印象的博物館。 1.江西省博物館 筆者當年去的江西省博物館現在已經關閉了,藏品也陸陸續續搬遷到了新的博物館里,原來的館變成了舊館。新館筆者還沒去過,這里只談談筆者對舊館的一些印象。 舊江西省博物館內中心廣場矗立著大型青銅雕塑《時空》,由3根仿商代青銅器的扉棱提梁、商代立鹿四足青銅甗、伏鳥雙尾虎和火炬四部分組成 當時的江西省博物館外景 江西省博物館舊館是由歷史館、自然館和革命館三個分館組成,屬于綜合性博物館,筆者前后去了三次,三個分館都逛遍了,最感興趣同時也是看得最仔細的就是歷史館了。不過,說實話,體驗還是有些失望的,當時歷史館沒什么國寶級的文物,雖然藏品種類相當齊全,但以鍋碗瓢盆這類日常用品和普通等級的文物為主,感覺像個民間藏館。而且人氣也不怎么樣,去的那幾次,每次里面也沒什么人來參觀,基本都是個位數,冷冷清清的,感覺工作人員都比參觀的人多。筆者當時其實拍了非常多的照片,后來覺得這些文物沒啥看頭且占用存儲空間,于是都刪掉了,只剩下兩三張博物館外景圖,導致現在都沒什么照片可用,有些遺憾。 六層獨棟的江西省博物館新館 寫這篇的時候專門查了有關江西省博物館的資料,這才知道江西省博物館已經在其他位置另蓋了新館了,相當的后知后覺。估計新館的參觀體驗應該有了很大的提升了,只是不知道將近十年過去了,里面的藏品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在前幾年海昏侯墓發掘的時候,我以為藏品會至少部分收藏于省博,沒想到直接在原地建起了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藏品沒江西省博物館啥事了,估計省博的藏品還是難有提高啊。 2.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相當于福建的省博了,位于西湖公園旁,地理位置極佳,在公園看風景看累了拐一下就到福建博物院了。福建博物院離有名的三坊七巷也很近,游客逛街逛累了也可以離開喧囂的鬧市到這里看看,一頭鉆進博物館內坐上時光機回到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過往,這也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福建博物院旁邊的西湖公園,碧波蕩漾,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去處 福建博物院外景圖 筆者之前留下的關于福建博物院的照片也很少,但總算比江西省博物館的要多了一些了,湊合著看下。 充滿莫名喜感的神獸俑,不知道是什么獸,頭部看起來像雞又像鳥 16-17世紀的西班牙銀幣。這形狀感覺像我們古代的碎銀子,這些長相不規則的銀幣中間都有十字架,當時西班牙正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國家 明朝成化年間的銅象尊。銅像的裝飾看起來也有東南亞的風格 這個文物的介紹說明就有問題了,明顯“犀”“牛”不分。博物館里這種解說詞出問題的狀況筆者在后面又碰到了幾次 福建博物院筆者去了兩次,由于兩次都比較匆忙,所以拍的照片沒幾張。在里面,筆者最強烈的感覺就是,里面的很多藏品都有明顯的海外貿易、對外交流的痕跡,具有濃厚的海上絲綢之路痕跡。記得館內還有一些出土的阿拉伯文墓志銘,顯然有一些阿拉伯人在福建長期定居。福建博物院雖然有特色,但整體和江西省博物館一樣沒什么重量級文物,觀感一般,福建的歷史畢竟比起那些擁有厚重歷史的大省還是有差距的。 3.云南省博物館 (一) 當時去云南的時候正值冬季,云貴高原的冬季并不冷,還是比較暖和的,而且每天都是晴好的天氣,非常適合出行。建議大家冬天想去旅行的話,可以重點考慮云南。 去博物館的路上經過一條河流,里面有大量過來越冬的紅嘴鷗。想看紅嘴鷗,最好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滇池,一個是翠湖公園 云南省博物館外景,這建筑還是挺有特色的,估計是有什么蘊意 排隊等著進館參觀的也有好些人了,看來還是挺有人氣的。當時館內有古羅馬文化相關的臨時展出,所以門口放了幾座白色的古羅馬戰士雕像 里面看起來也是挺高大上的 (二) 云南省博物館藏品還是很豐富的,畢竟這里有30多個民族,民族特色濃郁,而且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這里既有公元前的滇國,也有南詔、大理等傳承悠久的地方政權,留下的東西還是非常豐富的,可看性很強,而且藏品很有西南少數民族的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博物館所沒有的。 館內的過道 很有特色的鷹爪杯 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云南個舊市黑瑪井的西漢三支俑銅燈,它也是滇國青銅器的代表作。三枝俑燈通高40.5厘米,為一裸體男子,呈作跪坐姿、雙臂伸展,雙手中各執一短燈盤,頭頂另置一盤,共三枚。圓形燈盤正中各有一支釘形小柱,可以用于點燃照明 館內關于三支俑銅燈的介紹 頭部特寫 鎮館之寶:牛虎銅案。牛虎銅案是1972年在中國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第24號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器,為古代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整個青銅器高43厘米,長76厘米,重17公斤。整體形象為一站立的大牛,大牛腹中空,內立一小牛。大牛后部有一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胯。整件青銅器用范模鑄造,大牛和虎是一次成型的,小牛則是另外鑄好后再焊接到一塊。 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西漢時期文物,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955年于云南晉寧石寨山甲區一號墓出土。器身呈四耳銅鼓形,器蓋上鑄刻有古滇國殺人祭柱的祭祀場面。出土時器身稍有殘缺,器內盛有貝幣。貯貝器是滇國特有的貯放貝幣的青銅器,器上鑄造出姿態各異的群像,具體而生動地表現了祭祀、戰爭、狩獵、祈年、播種等情形,是研究滇國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吊人銅矛,是西漢中期儀仗兵器,也是滇國青銅器的代表作。1956年,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六號漢墓出土,長30.5厘米。刃細長,扁圓骼。刃末兩側各吊一圓雕裸體的被捆奴隸,其頭發下垂,身體彎曲。 滇王之印,或稱西漢“滇王之印”金印,是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館從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發掘的西漢時期古滇國王印,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云南博物館展出的是復制品。不過,幾年后筆者去了國家博物館,還是看到了真品,其實這個印真的非常小,邊長僅2.4厘米,高2厘米。當時的印章都是這種小小的樣子,1968年出土的西漢皇后之璽(一些人認為是呂后所用印璽),也只是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重33克。關于這枚滇王金印的詳細信息,介紹國家博物館的時候再細說。 (三) 館內除了古代的內容,還有對云南近現代史的介紹,其中的滇西抗戰便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它也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悲壯而光輝的一頁,館里也陳列了很多相關實物,可看性還是不錯的(不過和后面寫到的建川博物館聚落相比,又是沒法比了)。 俗稱“血幅”美國飛行員救命條幅,縫在衣服上,跳傘后遇到中國軍民就可以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這些洋人是來幫助打鬼子的。據說血幅的出現是因為之前蘇聯空軍援華志愿隊的隊員有一次飛機被擊落后跳傘,結果被中國百姓發現后,由于沒有辦法證明是國際友人,被老百姓當作是日本鬼子給活活打死了。吸取了這個教訓后,才專門為外籍飛行員準備了“血幅”。 筆者在看的時候又發現了一處張冠李戴的低級錯誤。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兩張圖錯位了,左邊才是使用火焰噴射器,右邊則是使用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圖中下半部分則是云南省主席龍云戰前和戰后銅像的對比,被槍彈打得千瘡百孔,腦袋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對云南省博物館,筆者還是比較推薦的,在里面過一遍就可以快速了解云南的現在和過去,對于提高在當地旅行的體驗也是很有幫助的。(完) |
|
來自: 榮納堂 > 《博物館中的古代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