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什么? 是外在遇到的人嗎?是生活里碰到的事嗎?其實都不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我們內心在面對外界的人事物的時候所感受到的情緒反應。 不是生活里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本身他們有多大威力讓你的人生痛苦或快樂,而是你內在對于外界的反應和情緒感受最終決定了你人生的幸福感。 在現實中,我們更多時候推崇的是理智,認為它是更高級更有智慧,但往往是我們的內心感受最后拖了人生的后腿。 在《心智突圍》這本書中,我談到了人類大腦的組成部分。根據最近幾十年腦科學的研究, 人類的大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爬蟲腦、情緒腦和理性腦。 爬蟲腦 爬蟲腦位于大腦的最底層,這一層的大腦在爬行動物時代就已經發展好了,在距今 2 ~ 3 億年前已經演化形成了。爬蟲腦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包括控制生命的功能、身體的生長過程,以及器官的新陳代謝等,它也讓我們能夠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本能反應,所以我們也可以叫它“本能腦”。 情緒腦 第二層大腦是情緒腦。這一層大腦存在于高等動物和人類的大腦中,在哺乳動物時代就發展出來了。情緒腦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形成記憶。它和本能腦相連接, 產生各種情緒和生理反應,讓我們可以根據外界反饋獲得不同感受。 理性腦 只有人類發展出了這個獨一無二的理性腦,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腦新皮層。理性腦能夠對世界做出客觀理智的判斷, 能夠通過客觀分析和推理來識別當前真實的狀況。相對于毫不費力地做出即時反應的情緒腦,理性腦則需要人類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琢磨、去分析,在對人、事、物有了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之后,再做出反應。因此,理性腦能夠讓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糾正錯誤行為,改變自身習慣,并最終有機會擺脫無用情緒的困擾,回歸內在的寧靜。 人類大腦的這三個部分,讓我們的言行舉止分為兩種模式: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象和騎象人。人類的「情感模式」是自由隨性的大象,而「理智模式」則是克己復禮的騎象人。 大象渴望及時行樂,好逸惡勞,陰晴不定,總是愿意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好處,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胖,還是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而騎象人則希望大象能夠超越當下,深謀遠慮,未雨綢繆,能夠為了實現目標而克制欲望。 可是,情感模式來自于經過上億年進化的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比起很晚才發展出來的「理性模式」強大了太多。 當你情緒泛濫的時候,甭管你有多高的認知,多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毫無還手之力,你會很快被情緒所控制,變得暴躁沖動,恐懼害怕,什么都做不好。 就像現在很多旅游景點都會有玻璃棧道,就是那種在山巔處的棧道,用很寬的玻璃做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可以直接看到萬丈深淵,有種懸空的感覺。 其實,從理性角度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玻璃棧道的支撐力比一般的鋼板還強,用錘子都砸不碎,但是,我們本能的恐懼情緒卻往往會讓很多人望而生畏,邁不開步子,明明知道很安全,但卻還是被情緒所控制。 所以,自由隨性的大象如果不受控制,我們就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憑借直覺本能橫沖直撞,忽高忽低,任由擺布。 每個人不可避免地都有情緒,情緒有積極的和消極的,有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情緒其實是送信人,每一種情緒都攜帶著重要的信息來與我們溝通。 如果你滿懷誠意地收下這個信息,理解并應對好它們,它們也就會默默離開,否則,它們就會形成一種慣有的心智模式,一次次地不請自來,就像一個快遞,如果你一直拒收,它就會反復地被投遞。 其實,理智模式來自于我們的意識,它負責一件事情要不要做,該不該做。而情感模式來自于潛意識,它負責一件事情你愿不愿做,想不想做。 當你理智上想要減肥的時候,你只是在決定要不要做該不該做,但是如果你沒有獲得潛意識的支持,內心根本不愿意去做,那你大概率會覺得減肥這件事情特別辛苦,不想付出行動,往往會半途而廢。 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那頭“大象”,它很調皮和情緒化,但是它也很有動力,關鍵在于你這個理智的“騎象人”,他應該如何與那頭“大象”和諧相處,朝著同一個方向和目標前進。 一旦象和騎象人能夠往同一處發力,那你做成一件事情的概率會非常高,你將能夠真正地做到心想事成。 想減肥,你很快就能減下來了,因為你不僅覺得減肥有必要,而且你愿意付出行動去擼鐵,而不是大吃大喝葛優躺。 想學一樣東西,你很快就能投入進去了,因為你不僅覺得學習很重要,而且你愿意沉下心來去看書問問題,而不是刷微信刷抖音。 那如何讓象和騎象人能夠達成一致,和諧共處呢? 一句話,就是鍛煉你的覺察力。當你的覺察力越高,你的理智(騎象人)就越能夠介入到情緒反應中(象),就越能夠發現潛意識和你理智上的對抗。然后,你可以試著放下那份內心的抗拒,讓那頭大象安靜下來,慢慢理解你理智想要前進的方向,然后在平和的心態下順從你,協助你前進。 想要鍛煉覺察力,你就要學習內觀和冥想。 內觀和冥想是一種修煉注意力和意識的技巧,有助于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并促進內心的平靜和平衡。下面是一些指導步驟,幫助你開始進行內觀和冥想: 1. 創建一個安靜的環境: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進行內觀和冥想。關閉電視、手機等干擾因素,并確保你不會被打擾。 2. 坐下來或躺下來:選擇一個舒適的坐姿或躺姿,保持身體放松但保持警覺。你可以選擇坐在墊子上、椅子上,或者躺在床上。 3. 關注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深吸一口氣,然后緩慢地呼氣。注意呼吸的感覺和節奏,不要刻意改變它,只是觀察它。 4. 觀察身體感覺:開始逐漸放松身體,從頭部開始,向下掃描身體的每個部分。注意感受身體的輕重感、溫度、舒適或不舒適的感覺。如果你發現有緊繃或僵硬的部分,試著在呼氣時放松它們。 5. 注意思維:意識到你的思維活動,但不要去判斷或陷入其中。當思緒漂移時,將注意力重新帶回到呼吸或身體感覺上。你可以把思維比作流水,你是岸邊的旁觀者,只是觀察它們流過而不陷入其中。 6. 增加時間和頻率:開始時,嘗試進行短時間的內觀和冥想,例如5到10分鐘。隨著練習的深入,逐漸增加時間,達到15分鐘甚至更長。也可以每天進行多次練習,以建立持續的冥想習慣。 7. 尋求指導:如果你是初學者,可能會發現跟隨冥想導師或使用冥想應用程序有所幫助。這些資源可以提供指導和結構,幫助你更好地掌握內觀和冥想技巧。 請記住,內觀和冥想是一項持續的修行,需要耐心和堅持。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所以不要期望立即達到完全的冥想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逐漸發現自己的覺察力越來越厲害。 當你內心的象和騎象人能夠和諧一致,那你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做成你想做的事情。 PS:在未來,我也會計劃開展內觀冥想訓練營,讓大家和我一起建立起生活里的覺察力。共勉~ 關于我 Windy Liu | 雨令,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 Top好文 ![]() 自言稚語 (ID: selfgrowing1118) 探索人生哲學 | 追求自我成長 精進者的生活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