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與教育經歷1897年7月23日,湯飛凡出生于湖南醴陵湯家坪[b]。[3]自幼受教私塾父親的啟蒙,5歲到東崗就讀于何家義塾,12歲入長沙城南小學堂,三年后畢業,考入甲種工業學校。雖然學工,[3]湯飛凡時常聽父輩談論維新、改革,并接受到“學西方、學科學,振興中華”的先進思想。從小目睹家鄉父老貧病交迫卻難求醫問藥,跳大神等巫術卻異常流行,這讓他立志學醫,改變中國。[2]兩年后湘雅醫學院成立,湯飛凡從甲種工業學校退學,成為湘雅醫學院的首屆學生。1921年,長沙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1年至1924年于北京協和醫院進修。1925年至192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菌學系深造并工作。[1] 工作和學術經歷湯飛凡1925年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菌學系深造并工作,1929年至1937年于中央大學醫學院(后改稱上海醫學院)任副教授、教授,1932年受聘為英國在上海的雷氏德研究所細菌系主任,[3]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湯飛凡突破封鎖線投入戰時工作,擔任中央防疫處處長的他首先在云南建立實驗室與醫院,在云南從零到無的探索,建立了玻璃廠,動物養殖基地、藥材培養基地,除了為國人和盟軍研發疫苗之外,湯飛凡承擔對黃熱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領導團隊解決了病毒毒力變異問題,并制成中國自己的黃熱病減毒活疫苗。[2]1943年,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湯飛凡制造出中國第一批臨床級青霉素。1949年1月底中央防疫處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湯飛凡繼續擔任所長,[3]并主持組建中央生物制品檢定所。1951年中央生物制品檢定所成立,湯飛凡兼任所長,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生物制品規范《生物制品檢定規程》(草案),在此期間為預防天花、鼠疫等疫病做了大量工作。[5][9]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 逝世1958年,因為岳父是反動軍閥的原因,[3]湯飛凡在“拔(資產階級)白旗”運動中成為批判對象,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連番批判,[3]蒙受了巨大屈辱。[4]在9月30日晨,萬念俱灰,自縊身亡,中國醫學界一顆巨星從此永遠殞落。[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于1979年6月為湯飛凡舉行追悼會,恢復了湯飛凡名譽[10]并給予高度評價。[3] 重要任職湯飛凡院士的部分工作任職
榮譽與獎項1957年,湯飛凡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 1981年,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國際沙眼防洽組織大會上,為故去湯飛凡頒發防治沙眼金質獎章。[2] 1982年11月,中國科學院追授湯飛凡的沙眼病毒研究“沙眼衣原體分離培養”[8]以二等科技成果獎。[4] 學術成就科研成就
科研影響
主要論文與著作湯飛凡在生物學、病毒學、免疫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先后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并譯有美國秦思爾的科技巨著《秦氏細菌學》。[6] 下表列述湯飛凡先生著作、譯著的部分著作:
下表列述湯飛凡先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部分論文:
人物評價在1943年湯飛凡制造出中國第一批臨床級青霉素后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中提及:“這里有一個小型的青霉素車間,湯博士的工廠有一個效率高的培養、分裝和檢定系統。尤其有趣的是,他有一個自己的玻璃廠,能制造各種中性玻璃器皿。沒有商品蛋白胨供應,就自己制造。”值得一提的是,湯飛凡依然無懼政治時局,和可能給自己帶來的風險,給陜甘寧解放區運送了十萬支牛痘苗。在他看來,他要拯救的是中國人民。[2] 科技史權威李約瑟爵士,稱贊湯飛凡是“全人類的朋友”“杰出的科學公仆”“預防醫學領域里的一位頑強的戰士”。[4] 后世紀念1992年11月22日中國國家郵電部在發行第三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時,其中一枚面值30分的郵票就是湯飛凡教授,以紀念中國這位世界上最早發現沙眼病毒的著名專家。[4][15][16] 2015年5月1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病毒研究所與中南大學聯合辦學“湯飛凡菁英班”,旨在將湯飛凡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種子散播的更深更遠的同時,培養一批優秀的生物學醫學交叉學科人才。[17] 2017年坐落于湯飛凡的故里湯家坪村的神福港中學,原址是湯氏學堂的所在地。為紀念湯飛凡先生誕辰120周年,神福港中學正式改名為湯飛凡中學。[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