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閆 編輯|老閆 閻錫山收編數萬日軍,分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向著解放軍和人民開火,一直以來都為國人所不恥。 但實際情況卻是,林彪的四野也曾收編過3萬日軍,但是卻在解放戰爭中收到了奇效,就連毛主席都贊嘆林彪的這一舉動,有大局觀,是值得夸獎的! 那么同為收編日軍,閻錫山和林彪的做法,為何會取得了相反的效果呢?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竟然讓毛主席都十分的贊嘆呢? 選擇林彪掛帥當時間進入到1945年春天的時候,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不僅節節敗退,就連日本本土,都開始不斷地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這個時候的中國戰場上,日軍也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潰敗。 在延安毛主席的窯洞里,十幾萬五大書記正在商討關于驅逐日寇之后的問題,毛主席說道:“依我看,日本人被趕跑了以后,他蔣委員長還是要同我們動手的,我們需要早做防備?!?/p> 如果要說到做準備,就必須要提到東北這一特殊的戰略要地了,在日軍對于東北四省長達14年的入侵中,建設有不少的重工業軍工裝備,也就是說,誰能拿下東北,那么內戰誰就會占據相當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斯大林已經撕毀了與日本簽訂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這也就是說,斯大林只要一聲令下,那么幾百萬蘇聯紅軍就會沖向幾十萬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東北如此的重要,那么誰前去掛帥,就成為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在東北,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與國民黨軍隊在軍事層面的較量,更多的還有政治,外交等方面。也就是說,掛帥的人選不僅要能主持一方大局,還要能夠做到有全局觀。 仔細思考之下,毛主席認為還是林彪最為合適,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決定,最主要還是出于以下兩種考量。 首先是林彪的指揮才能是經過實戰考驗的,林彪作為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可是他卻能放棄優越的國民黨軍隊,選擇到我們紅軍隊伍里面來,這本身就是對于共產主義事業的認可和忠誠。 在紅軍長征途中,林彪更是率領著隊伍不僅做起了先鋒,還在多次與國民黨軍隊的交手中贏取勝利。 尤其是四渡赤水和強渡大渡河戰役,更是讓林彪在整個紅軍內部都廣受認可,他打仗十分謹慎,精于算計,所以他的部隊傷亡總是最小的。軍事層面,林彪確實是可堪大任。 此外就是干部用人方面了,早在1937年平型關大捷后,林彪因為被閻錫山所部誤傷,因此一直在延安的抗日大學做校長,所以他也培養了不少的政工干部。 林彪可以親自選拔出優秀的干部一起到東北,不至于讓中共在東北地區出現干部青黃不接的狀況。 雖然毛主席的考慮十分的得當,可是此時的林彪卻是已經到達了河南濮陽地區了,原來就在不久前,林彪接到了前往山東戰區的命令。 現在命令一改,就讓他前往東北地區。林彪對于中央軍委的軍令,也是選擇了立刻改道東北。 接收日本軍工人才林彪剛一到東北,就感到一股十分濃重的大戰前的火藥味,他認為毛主席的判斷是十分的正確的,東北的戰略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初到東北的林彪,面對的就是兩眼一摸黑的狀況,除了隨行帶去的大批的政工干部以外,他的手里幾乎沒有一兵一卒。所以如何快速的組建部隊,并且能聽指揮,形成戰斗力,就成為了重中之重的事情了。 首先就是抗日聯軍,這是中共領導下的一支在東北的抗日武裝,著名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就是出自于這一支部隊。 在長達14年的抗戰過程中,這支隊伍不僅沒有被兇狠的日偽軍消滅,反而是逐漸的發展壯大起來,人數已經達到了幾萬人之多。 同一時間,斯大林也下令蘇聯紅軍向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總進攻,在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下,日本關東軍急速潰敗。蘇聯的突然出兵,讓中共和國民黨都開始進入到了對于東北等重大戰略城市的爭奪中。 最初的時候,因為林彪提早進入到了東北,在加上國民黨軍隊在關外沒有任何的根基,所以東北的很多大城市都在中共軍隊手中,可是隨著美國的干涉,大量的國民黨軍隊被美國飛機送往前線。 雖然此時也有十幾萬關內的解放軍開始向東北圍攏,可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林彪只好率領幾萬抗聯軍隊被迫撤出大城市,等到解放軍全部集結到位的時候,蘇聯已經開始撤軍,但是那些在沈陽,鞍鋼的那些日本軍工生產線,卻被蘇聯紅軍給拆散了以后運回蘇聯國內了。 日軍的大批武器裝備雖然被蘇聯給贈送給了當時林彪領導下的東北野戰軍,但是誰都明白,國共之間的戰火一觸即發,只要雙方在東北地區開始爭奪,那么誰的后勤軍工保障能力強,誰獲勝的可能性就大。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黨的土改政策,讓東北很多世世代代給地主打工的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于是他們紛紛踴躍參軍,此時大家都知道,只有打跑了國民黨軍隊,他們的土地才會保住。 所以短時間內,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就在人數上火速的超過了國民黨軍隊,但是在熱兵器時代,人數多寡根本不是最后能否取勝的最關鍵的一環,最重要的,還是裝備問題。 不管是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戰的時候,我軍戰士的戰斗素養和戰斗意志都要強于國民黨軍,可也就是因為武器裝備問題,讓我們總是打起仗來畏手畏腳,怕的就是浪費太多的彈藥。 沒想到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裝備薄弱問題還依舊是我軍的一個致命弱點,反觀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就好的多了,開著美國的供應,他們根本不為武器的問題擔憂。在國共的大型戰役中,武器的優劣,幾乎就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 就在林彪一愁莫展之際,參謀人員的一句話倒是給林彪提了醒,參謀說:“這些日本關東軍里面的3萬多軍工生產人員,如何處置他們還真的是麻煩。放了不是,殺了更不是,真棘手。” 沒成想林彪聽到后,卻若有所思的笑了笑,一改往日的嚴肅面孔,笑著對參謀說道:“同志,你可是給我提了醒了,那么多的日本軍工人員,我怎么就沒想到使用起來呢!” 日本雖然戰敗了,可是他們留下來的軍工技術人員,可是實打實的能隨時生產武器裝備的。 只要能好好的將這些日本軍工技術人員合理的使用起來,那么就會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武器出來。 林彪不敢擅自做主,在1946年6月份,林彪聯合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恒、參謀長劉亞樓,一起個中央軍委寫了一封信,內容就是想要3萬日本軍工技術戰俘加入到東北野戰軍序列。 毛主席接到信后,考慮到林彪在東北的處境之艱難,他既要面對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隊,還缺少彈藥和必備的后勤保障,幾乎就是孤軍作戰,于是便批示了兩個字:“同意”。 得到中央軍委的批示后,林彪的膽子就更大了,他開始放手讓那3萬日本戰俘進行武器裝備的生產。 當時東北野戰軍的炮兵縱隊司令朱瑞曾這樣評價這些日本戰俘,在他們開始生產武器彈藥之前,我這個炮縱司令只是個光桿司令,有了他們的幫忙,我們的炮火實力就大大的增強了。 朱瑞的評價,似乎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些日本戰俘,確實給幫了很大的忙。 林彪在東北建功立業林彪在東北短短幾年時間,打敗了國民黨最為精銳的軍隊,被當時的國共雙方稱為“黑土地之狐。” 雖然后來的林彪名氣極大,但是林彪在東北最初的時候,確實是處處碰壁,失敗大于成功。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倒還真不是林彪的指揮能力不行,或是我軍戰士作戰不夠勇猛,而是我們前面就提到的,武器裝備實在是難以抵抗國民黨軍。 當時國民黨軍隊擁有美國提供的最新式的榴彈炮,血戰葫蘆島的時候,我軍戰士根本就沒法露頭,國軍的炮火將我軍的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可是我軍卻連最基本的壓制火炮都缺乏。 很多戰士手里拿的還是二戰時期的漢陽造和從日本軍隊繳獲的三八大蓋,膛線都快要磨沒了。也正是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林彪不得不將部隊轉到山區作戰,為的就是避開國軍的炮火優勢。 但很快,這個局面也開始慢慢的發生了扭轉,四戰四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三次林彪都因為擔心戰士們傷亡過大,而被破撤出戰斗,但是在第四次的時候,那時候我軍的裝備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更新,各類火炮不僅不輸國民黨軍,相反在數量上還占據優勢,于是整個東北戰場上的扭轉便從這一場戰役開始發生扭轉。 這一次換成國民黨軍隊不敢露頭了,我軍的火炮將國軍的陣地徹底掀翻。 自此以后,東北野戰軍在裝備層面不僅不輸國軍,相反還因為后方日本戰俘的加班加點的生產,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彈藥供應,而反觀國軍,彈藥卻越來越緊缺,最主要的就是美國政府看見國軍的表現后,也不愿再白白的給他們供應。 從1948年7月份開始,林彪開始調動軍隊,南下攻擊錦州,直到9月12日,遼沈戰役開始,僅用時31個小時,就將陳誠親自坐鎮的錦州攻破。接著長春、沈陽等地相繼被攻破。 在進攻沈陽的時候,國民黨軍坐鎮沈陽指揮防御的,是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赫赫有名的悍將衛立煌,蔣介石甚至還親自乘坐飛機飛往沈陽,當時蔣介石為了保住沈陽,逼退林彪的進攻鋒芒,不惜集中了當時整個國民黨內的轟戰機,扔下數不勝數的航空炸彈。 按照衛立煌的話來說:“林彪的部隊這一次是無法活著進入沈陽城內的。”但這個時候的東北野戰軍,已經出現了專門針對轟炸機的高射炮,讓國民黨的轟炸機根本就不敢靠近。 沈陽一戰,基本就奠定了整個東北解放的基礎。 林彪的戰斗總結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一次的遼沈大決戰,除我東野解放軍戰士作戰頑強之外,武器裝備的提升也尤其重要?!?/p> 林彪和他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內,就能從十幾萬人猛增至遼沈戰役結束后的上百萬人,軍事裝備更是遙遙領先于其他的野戰軍,東北地區能生產,有日本軍工技術戰俘來進行生產,是相當重要的。 東北全境基本解放以后,除了少數的部隊和土改隊留下來以外,林彪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揮師百萬大軍入關,在當時的華北地區,傅作義幾十萬大軍擺開陣勢,大有要和林彪一決雌雄的姿態。 但也就在這時,在軍委的指示下,林彪又迅速的組織了一場“平津戰役”,這場戰役更是將林彪和四野的威名傳遍了華夏,當時天津的守衛是廖耀湘,他的部下幾乎就是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 在林彪的四野咄咄攻勢之下,徹底的逼降了北平的傅作義,林彪也向世人證明了,自己這個“黑土地之狐”,即便是離開了東北,戰斗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短短半年之內,林彪指揮了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決戰中的兩場戰役,而后又一直向南進攻,一直打到了海南島。四野的這些赫赫戰功,在共和國的成長歷史上是不可抹殺的。 直到今日,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那就是林彪是怎么到達的東北,他的四野又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的成長起來的,這個謎團的答案,就是林彪適時的收編了3萬日本軍工生產人員,能夠快速的生產武器裝備,而這,就是四野能名滿天下的關鍵。 |
|
來自: xiongmao007 > 《軍事 戰爭 國防 特工 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