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亮 近日,“策展在中國”論壇于首屆武漢雙年展落下帷幕前得以舉辦,這次的主題是“策展與文化賦能”。作為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的品牌項目,本屆論壇以武漢這座城市的性格為起點,聚合來自全國的數十位專家共同探求藝術如何改善城市及鄉村的樣貌,藝術如何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藝術如何校正人類前行的方向等問題,而策展的能量與其獨具的引擎作用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 記得今年年初,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曾針對全國美術館建設熱潮與此起彼伏的雙年展做過一個提案,強調當下我們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文化的重視,尤其是文旅融合帶來的新理念,近年來城鄉興建博物館、美術館,舉辦各種雙年展、大地藝術節等藝術活動可謂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美術館前長長的人流,鄉村里樹立起的藝術新地標,的確令人興奮。然而,我們也看到很多耗巨資投入的文化項目,以為可以建構品牌影響力,甚至吸引游客,繼而拉動經濟,但由于沒有核心競爭力,熱鬧一陣,僅靠媒體的熱炒及淺層的過度消費,很快就沉寂了。于是,我們也看到不少“僵尸博物館”、荒蕪的文化廣場,以及只有“首屆”的藝術活動、雙年展。如何讓文化引擎真正發揮作用,不僅需要創新的勇氣與熱情,更重要的是深入的調研、有效的規劃、長期的戰略、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及有良好黏合度的觀眾群體。在這方面好的策劃與好的展覽就是催化劑。 針對這一問題,我有幾點建議:首先是文化項目不僅僅是文化的事情,其本身是個綜合體。越是在地性的項目,越需要國際的視野。前期的調研與規劃需借助多方力量,多學科的前期參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文化品牌不是裝飾品,不可能一揮而就。其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是與時間相連接的。因此,不僅需要有獨特的眼光、強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堅持長期主義。其三,文化項目應建立符合其發展規律的評價機制。譬如雙年展,既不能成為政府單向投入的放禮花式的狂歡,也不能成為完成經濟訴求的工具。因此,一個文化項目評價機制的科學性是保護藝術本體價值與規律、確定長期主義的理念、資金可持續投入以及各種回報的評估,是保證項目運轉的基礎。 以上種種,前期有個好的策劃,從而建構一個好的藝術管理體系至關重要。以策展驅動雙年展乃至整個城市的文旅項目,威尼斯雙年展堪稱范例。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年展快130年了,經歷了一戰、二戰和多次經濟危機,如今威尼斯雙年展不僅在長期穩定的運營,還能保持活力,不斷孵育出新的品牌,其文化與城市運營的深層機制都是一個值得探求的課題。 威尼斯雙年展初創時其實也是節日性的活動,后來發展成類似博覽會的性質,也會售賣一些作品,到今天則成為一個更傾向于文化和旅游的綜合項目,能實現其今天的狀態和地位,展覽的策劃起到了極大的驅動作用。威尼斯雙年展被稱作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有國家館和評獎制度,即金獅獎,吸引了代表各國的國家隊來這里“比賽”。我做活動多年的體會是,最容易激起人類動能的兩件事,一是節日,二是比賽,而威尼斯雙年展正是融這兩者于一身,通過搭平臺、建制度,吸引各國參與,由此把自己的展覽品牌建構成世界性的、每兩年一次的對人類藝術發展狀況的成果呈現。威尼斯雙年展逐步成熟后,在綠園城堡建立了長期固定的國家館建筑,軍械庫展區許多國家在這里都有自己固定的長期租用的場地,甚至有些國家連布展人員都有長期住所。一年藝術展、一年建筑展,中間還穿插著電影展等等,頻繁的藝術活動使得各國與威尼斯形成長期捆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這些也變成了威尼斯重要且穩定的資源。這與很多國家的雙年展不同,即并非單純依靠國家投入或贊助,以及廣告收入、門票收入、文創等。可以說,通過高水平的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在體系建構、品牌樹立和維持熱度等方面花了很大心血,通過搭平臺、建制度,建立具有權威性、持續性、影響力的品牌。 “文化引擎”其實依托的就是策劃。策劃的“策”字在中文里有多種解釋,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有三種:一、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二、激勵,促進;三、計謀,主意,辦法。故而,“策”不僅是驅動力,更需有如馬鞭子上的刺,要有鋒芒,要與眾不同,要跳脫。策展對于藝術的生態乃至社會是一個服務行業,但其又是一個必須有創意的服務行業,有它實踐性的一面,更有其精神化的一面。用好策展這一工具,不僅可以點亮一市一鄉,更可以將軟實力轉化為硬道理。然而,這并不容易,需要摸準文化藝術的性格,懂得它的內在規律,最重要的是必須確立長期主義的理念,才能得到文化的真正紅利。 (作者系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