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些學生說,自己平時讀的書也不少,但為什么總是在讀別人的范文時才驚覺原來知識可以這么用?這涉及知識的提取和運用問題。如何讓記憶中的東西被順利地提取出來呢?你需要給新舊知識創造聯系,聯系越多,提取就越容易。換句話說,你得常記常想常用,和知識見面的次數多了,它們就會在你的腦子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些人讀的書不少,卻總在用時方恨少,大抵是因為不習慣聯系。 第一種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層層追問(具體可見本文示例);第二種是“是什么,也是什么,還是什么”的多維探討;當然,我們還可以在以上五種思維框架的基礎上生出各種變式,比如,可以連續追問“為什么”,或者連續追問“怎么樣”,或者多個“為什么”加一個“怎么樣”,或者一個“為什么”加多個“怎么樣”,或者再加上時間因素,或者再加上空間因素,或者依據所給材料增加別的因素。總之,“靈魂的自我談話”不是孤立的,而是組合在一定的“框架”內的。“框架”從何而來?從學習、借鑒加上刻意訓練而來。下面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的“思維框架” ,值得大家借鑒。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開頭(第1段):他們是被貧窮放逐到這個城市的流浪者。(是什么?)主體(2—7段):多角度列舉“他們”與城市的聯系。(1)“他們”來城市的原因;(2)“他們”在城市生活的現狀;(3)“他們”在城里人眼里的模樣。(為什么?)(1)“他們”對城市建設的貢獻;(2)“他們”的夢想和希望;(3)“他們”的權益開始得到重視。(怎么樣?)結尾(第8段):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愛的人。(是什么?)是的, 他們需要錢。家里的幾畝薄田已經不足以滿足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帶給他們的欲望, 或者, 他們只是厭倦了農村的貧窮, 他們渴望著城市的霓虹燈光也可以撒在他們并不十分寬厚的肩上。于是, 他們來了, 帶著幾分樸實、幾分愚昧和滿懷的希望。他們沒有知識, 沒有技術, 所以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體力活:背磚, 抹墻, 拉車, 照看孩子……這些活并不比家里的農活輕松, 錢可能要掙得多一些, 但在這個消費水平極高的大城市, 生活一如既往地艱難。而且, 在物質生活艱難的同時, 他們還要忍受一些城市人的鄙視、猜疑。新年聯歡晚會上, 看著那些還在讀小學一二年級的農民工子女一臉稚嫩地朗誦著屬于他們自己的詩歌, 我想, 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 哭得泣不成聲了吧。同樣是花兒一樣的年紀, 同樣是懷有夢想的年紀, 他們卻要承受本不屬于他們的壓力, 理解這個燈紅酒綠的城市所能帶給他們的希望和無奈。有人說農民工是盲流, 是城市的不穩定因素。的確, 有時他們是顯得沒有素質了些: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甚至干出違規違法的事來。但這些是與出身環境和成長環境分不開的, 只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哪里曉得這城市的諸多彎彎繞繞, 如果可以選擇, 誰不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 誰不愿意穿著得體、舉止優雅呢?甚至有時, 他們只是被逼無奈, 在這城市的花花世界里, 他們知道的還太少, 那些潛規則, 那些隱藏在人性最為黑暗一面的洶涌暗流, 可以隨時將他們吞沒。農村, 已再回不去;而城市, 也不肯完全敞開心扉, 給他們一塊容身之地。他們徘徊在農村與城市的邊緣, 不知該何去何從。農民工, 其實他們才是這座城市的真正建設者。沒有他們一磚一瓦辛勤的勞動, 這幾百層的摩天大樓或許還在遙遠的前方向我們招手;沒有他們為這座城市涂抹絢麗的色彩, 鋪設寬廣的道路, 或許今天, 上海也只是一座中等城市。他們的青春和汗水都灑在了這片土地上, 這是我們的故鄉, 也是他們的城市。他們, 是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 是和我們一樣對這座城市寄予希望和夢想的人。他們做著這樣一種職業, 他們是這樣一種人, 他們將自己的夢想、幸福和明天打在行李卷里, 離開土地, 離開家鄉, 離開親人, 寄居在這座繁華而陌生的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們的汗水不再澆灌農田, 而更多地澆灌著城市。國家已經開始逐步重視農民工的權益, 頒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他們, 尊重他們。是啊, 多給他們一點笑臉和陽光吧, 讓他們也能在這座他們自己建造的城市好好地生活, 讓他們的子女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讓他們不再為黑心老板拖欠的血汗錢而東奔西走。我們能給他們的不多, 只要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尊重, 他們一樣是靠自己的雙手建造城市的人。這是一篇融入了作者的真切感悟和靈動文筆的優秀作文,立意有高度,表達有溫度,思考有深度。。文章將寫作轉向在城市的農民工, 提煉出“他們, 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愛的人”的立意點, 以此聚集材料, 選擇角度, 開掘文意, 著力表現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不易及對城市所做出的貢獻, 從而使文章立意新穎脫俗, 具有個性光彩。文章材料豐富, 寫出了農民來到城市的目的, 寫出了農民在城市生活的艱難, 寫出了農民的素質及在城市的無奈, 還寫出了農民對城市的貢獻及國家對農民工權益的重視, 這樣就使得文章的內容豐富而詳實, 思路清晰而分明。時代不同,人才觀念也不同。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詞,成才并非高不可攀。旅行博主用鏡頭和文字溫暖無數網友,“草根網紅”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90后”快遞小哥憑技術入選高層次人才……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人才蔚起,國運方興。復興中學團委將組織以“新時代、新人才”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投稿文章,參與該征文活動,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題】綜觀材料的導向及征文活動主題的明示,本題顯然為“新時代與新人才”的二元思辨話題作文。有同學把“可為與有為”的話題作文照搬過來,這雖然揭示了時代和成才的關系,但有偷換話題、套作之嫌。那么,如何具體分析,才能寫出現場感呢?寫作時,同學們不妨細讀材料,給材料劃分一下層次,把握每一層次的意思,然后再加以拓展深化。第一層,即材料的第一、二兩句,說的是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詞,成才并非高不可攀。話題中隱藏今昔人才觀的對比,因此,縱覽歷史,羅列傳統的人才觀,在批駁其狹隘功利的基礎上,順勢提出新時代的人才觀便順理成章了。第二層,在舉例新時代涌現的新人才后,得出“新時代人人皆可成人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觀點。據此,考生的確可從“可為與有為”兩個方面拓展這一觀點:時代為青年成才提供了客觀條件,青年應借助時代、適應時代,砥礪成才。但這只是本文的一個部分,如果全文只拓展這一點,那顯然是沒有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題目要求的。第三層,“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這句話說的是人才與國運的關系,強調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意義。古往今來,莫不是才興國盛。當代青年,如何弄潮時代,脫穎而出?作為青年的一分子,你又該如何響應時代的號召,如何立志成長?這是文章命意之所在。綜上,材料雖然與“可為與有為”有關,但另有側重。材料開頭談及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才觀,意在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立足新時代,創造新價值。材料結尾談到人才與國運的關系,意在引導考生立足時代,成才報國。材料中間,舉例新時代涌現的新人才,意在啟發考生拓寬眼界,在更廣泛的領域創造價值。總之,本文針對的是當今社會發展迅猛、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現實,指向的是樹立正確人才觀的目標。當下,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題】題目將“簡約”與“繁復”兩個看似對立的生活態度放在一起,啟發考生結合當下社會現實,做出自己的權衡取舍。這種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體現了高考新理念下命題設計的主觀性、開放性等特點,給考生展現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維品質和思想高度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道作文題材料所給提示有限,考生很容易陷入空對空的泛泛而談。如何讓你的思考落到實處呢?理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第一步。如果說簡約是簡單而富有內涵,是去除蕪雜后的不凡的品位,那么繁復就是精致與考究,是精益求精的極致美好。審美上,簡約是留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繁復是鋪陳渲染,是“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生活中,簡約意味著做減法,去除雜念,專注內心;繁復意味著做加法,不斷進步,永不止步。“簡約與繁復”也并非完全對立,有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聯系現實生活,加入具體情境是第二步。當下,為什么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為什么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因為當下的中國富裕起來了!生活富足了,有人從追求物質的享受轉向追求精神的豐盈,生活開始做減法,追求簡約;也有人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可以講究起來了,于是開始做加法,肯定繁復。韋東奕手拿礦泉水瓶和饅頭的照片走紅,透露出青年人對簡約生活的推崇;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作品沖上熱搜,透露出人們對繁復的肯定。當下,許多年輕人立志“斷舍離”,把心思用在求知探索、創新進取上;當下也不乏貪得無厭的人被物欲蒙蔽了心眼,以身試法、鋌而走險。提出我的觀點,體現時代精神是第三步。簡約與繁復,各有其價值。作為當代青年,在生活中不妨多一點簡約,志于道,游于藝,不恥惡衣惡食;在事業上,需多一點繁復,不躺平,不佛系,不斷嘗試,敢于挑戰,勇敢跨界,突破自我。最后,大膽寫出自己的感受,能對自身進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避免不痛不癢地空喊口號。【材料一】有如語言之于批評家,望遠鏡之于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愛默生【材料二】1861年11月,在英法侵略者縱火焚毀圓明園后,雨果怒斥這樁丑行: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對他們我要提出抗議……【材料三】2019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標志性的塔尖燒塌,美麗的玫瑰花窗損毀……法國《費加羅報》說,這場大火“燒在整個法國的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嘆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國和歐洲文化的象征。圓明園遺址公園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殤》,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以上材料蘊含豐富,引人深思。請你聯系中外歷史和當下生活,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獨特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利他主義行為通常是指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好處的自覺自愿行為。對于人們為何會有利他主義行為,學者們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解釋。中國古代儒家學者們相信,利他主義行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顯現;“親族選擇說”認為,人們對諸如兄妹子孫之類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友善是為了基因繁衍復制;“互惠利他說”則認為,許多看似利他的行為背后隱藏的著在社會中互惠互利的動機;“群體利他說”將社會群體視作一個有機體,這一理論相信利他的社會能犧牲掉利己的社會而生存下來,人們出于理性更傾向于選擇利他主義行為。讀了以上材料,你對“利他主義行為”有怎樣的理解?請寫一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選定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