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2年暑假,鎮文教工會組織我們到北京旅游,在香山碧云寺拜謁了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1925年3月12日上午,孫中山先生在北平與世長辭。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后來就有了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結終兩千年封建帝制結終者……長眠于此。 2015年7月24日下午,我們瞻仰中山陵。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巍巍紫金山,浩浩中山陵。中山陵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規模宏大,面積8萬余平方米。從中山陵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三百九十二級,八個平臺,落差七十三米。從牌坊向上看,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雖不能至,然向往之,我即攀爬梯級迅速上行,當時我的腿腳還行,現在是很難爬上去了。 在祭堂前俯視前方,眼界開闊,氣勢磅礴,場景恢宏,沒有語言和文字描繪當時的心境……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都排列在中軸線上,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并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設計圖案平面呈警鐘形,寓有“喚起民眾”之意。祭堂外觀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整個建筑樸實堅固,斗拱、檐椽、券門、歇山式屋頂等民族風格,同時又吸取西方建筑,靈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壘式方屋,莊嚴簡樸。墓室在祭堂之后,與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但游客不能進入墓室瞻仰。 中山陵游人如織,摩肩接踵,游人言語輕細,表情肅穆,可見人們對這位偉人的崇敬。 心里突然流出一個想法:如果孫中山先生不早逝,如果國共遵循三民主義,不兄弟鬩墻手足相殘,平和共存,友好相處,共同建設家園,如今我們可能會勝過美國了,但這是不可能滴,事實也如此。 南京,六朝古都。南京,歷史悠久。南京,有太多的古建筑。南京,被深厚的文化包裹著。南京,有太多的地方供參觀拜謁……兩天,我們只參觀了南京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山陵幾個地方。世界上的美景是看不盡的,誰能看盡世界上的美景?除非神仙。不過,對我來說,到此一游也就夠了,見到到南京,以慰平生。 下午三點多,我們離開南京,乘高鐵直奔上海,下午抵達目的地,開始第二次游覽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