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來個歷史故事道出它的來歷 傳說,秦始皇一統七國之后,開始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秦始皇任命將領趙佗率大軍平定嶺南。由于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帶,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濕潤氣候,紛紛得病,軍隊戰斗力大減,屢戰屢敗。 正當眾將士束手無策之時,隨軍大夫研發了一種藥食兩用的粥,以蓮子、百合、沙參、芡實、玉竹、淮山、薏米為原材料,經過加工后礳成漿狀食之。服用后人感鎮靜、精力充沛,軍隊重新作戰勇猛。 趙佗感慨的說,食之清熱氣、補元氣、此物可稱清補涼也。為了保證戰斗力,趙佗命令其部下每天晨起必須食用一碗清補涼。 秦朝滅亡后,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起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市。他在位66年,是名符其實的'長壽翁'。 今天我們說的,正是故事中提及的廣東經典湯—清補涼。 傳統的清補涼湯水多用于春夏兩季,但筆者認為,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秋冬兩季只要稍作調整也可作為家常湯飲用的。 清補涼的作用:清熱滋陰,除煩潤躁,健脾祛濕。它的基調材料有:薏米、白蓮子、百合、沙參、芡實、玉竹、懷山干等。 清補涼最合適在春夏時節,或四季體內濕熱重,讓人煩熱不能安睡時飲用。 給大家一個2人份的參考:薏米20克,懷山干10克,蓮子5克,百合5克,玉竹5克,沙參5克,玉竹5克,瘦肉5兩。 做法:藥材先泡2個小時,再與瘦肉一起,加入清水煲2-3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注意點: 1.有薏米,孕婦不飲用。 2.體質偏寒,或者胃寒的人,薏米可以換成10克生薏米,10克熟薏米(干鍋小火炒至外表微黃。)同時加入兩片姜片同煲。如果把薏米都換成熟薏米,那這湯的清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啦。 3.如果有口味偏差或者信仰者,可以把肉類換成水鴨哦。 同時,清補涼湯方可鹽克甜,如果家里人不喜歡喝湯,那就換成甜品吧,但糖尿病者就要退避一下了。 給大家一個4-6人份量的方子吧。 材料有:生薏米30克,熟薏米30克,懷山干50克,蓮子30克,玉竹30克,沙參30克,芡實20克,百合20克,龍眼肉20克,枸杞15克,冰糖適量。 注意點: 1.這個方子,清熱祛濕效果比上一個方子差一點,因為冰糖在這里起了緩沖作用,年幼小朋友會更合適飲用。 2.喜歡老火湯的做法,就把冰糖去掉,加入瘦肉或水鴨,最后加鹽調味就可以啦。 以上兩個方子藥材及份量都是參考值,老廣煲湯除了根據天時氣候,還會根據家人近日身體情況作出調整,下面小編整理一下,讓清補涼做到如何合適四季啦。 一,清補涼藥方比較平和,適合大部分人飲用,四季皆宜。 二,我們先看看基調藥材的作用是什么: 薏米:利水滲濕 懷山干:健脾補氣 蓮子&芡實:健脾,澀腸止瀉 百合&沙參&玉竹:滋陰潤肺,安神除煩 三,春天搭配的肉類:豬骨,瘦肉 夏天搭配的肉類:瘦肉,水鴨 秋天搭配的肉類:瘦肉,水鴨,竹絲雞 秋冬搭配的肉類:豬骨,瘦肉,雞,鴿子 四,清補涼的增減方: 1.需要滋陰潤燥的,可增加沙參,玉竹的用量,減少或去掉龍眼肉的用量。 2.需要健脾補氣的,可增加懷山干的用量,也可加配黨參。 3.需要加強祛濕的,可加配茯苓。 4.陰虛氣血有火的人群,可加配西洋參。 5.氣血較差的人群,可加配黃芪。 6.秋冬肺燥干咳的,可加配麥冬。 7.如有天氣變化引起的肺系問題,加配南杏,北杏,起到潤肺化痰止咳作用。注:不是杏仁哦。 8.加入陳皮,理氣化滯,也可加配生姜協助行氣溫中。 9.加入紅棗/蜜棗,龍眼肉,安神養血。 10.加入枸杞,養肝明目。 11.加入無花果干,幫助消化吸收 12.春夏兩季薏米用量大,秋冬兩季薏米用量減少,或者換成熟薏米。 13.如果材料升級,可將玉竹換成石斛。 14.如果你問可以加銀耳嗎?我的回答:可以。滋陰潤肺,適合在秋燥。 五,感冒期間,不可飲用。 六,孕婦飲用時,請去掉薏米。 七,如有任何疑問,請先咨詢醫生再飲用。 最后送給老同學一個秋冬款的,平和又清補,合適她一家大小飲用,希望大家同樣喜歡。 《清補涼老鴿湯》 材料:懷山干,芡實,沙參,玉竹,紅棗,枸杞,陳皮,老鴿,瘦肉,生姜 中國的藥膳源遠流長,從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藥膳得到普及,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它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 |
|